滇池圆舞曲 发表于 2013-3-17 00:30

过分追求幸福反而会不幸

择手段地追求幸福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可能要超过好处。

一些研究人员称,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幸福——也就是快乐的体验或正面的情绪——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远远不及从事某种有实际意义的活动所带来的美好感觉。研究人员将后面这种感觉称为“自我实现的幸福”。

有关幸福感的研究正在突飞猛进,这是一个被称为“正面心理学”的领域。一些最新证据表明,专注于生存目的感的人们在年老的时候更有可能保持认知能力,心理健康状况更好,甚至寿命也比那些专注于获取幸福的人要长。


研究人员称,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过分关注幸福感可能反而导致幸福感减少。

比如说,一顿丰盛的大餐、一场有趣的电影或运动团队获得的一次重要胜利所带来的愉悦感觉被称为享乐主义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往往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养育孩子、担任志愿者或者到医学院念书这些举动可能不会那么日复一日地给人带来愉悦感,但这些活动会给人带来一种满足感,一种尽力做到最好的感觉,尤其是从长期来看。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老年研究所主任卡罗尔•莱福(Carol Ryff)教授称,有时候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增进短期的幸福感。

“Eudaimonia”是一个与亚里斯多德(Aristotle)有关的希腊词语,常常被错误地翻译成“幸福”,这使人们对幸福究竟是什么产生了误解。一些专家称,当亚里斯多德写道人类可以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来获得eudaimonia时,他所指的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幸福。如今,研究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幸福的目的已经超出了哲学意义的范畴,成为对老龄化问题以及人们为何努力避免早死和疾病所展开的广泛研究的一部分。在过去5-10年中对自我实现幸福和享乐幸福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家观察了每种类型的幸福对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独特影响。

例如,据《临床心理学评论》(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于2010年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从1938年至2007年,罹患抑郁症、妄想症和精神病的美国大学生人数增加了。进行这项分析的圣地牙哥州立大学(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研究人员指出,美国文化越来越看重物质和身份地位,强调享乐主义幸福感,减少了对集体和生命意义的关注,这也许就是大学生心理疾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自1995年以来,莱福博士和她的威斯康辛研究团队一直在对大约7000名个体进行研究,调查那些影响中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因素,这项名为MIDUS的研究由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赞助。这个团队最近发布了对一组参与调查人士的研究结果:通过生物学检测,他们发现自我实现的幸福感可以减轻与疾病有关的风险因素,例如较低的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较低、但自我实现幸福感较强的参与者体内的白细胞介素6水准低于那些自我实现幸福感较低的参与者(即使已经考虑了他们的享乐主义幸福感)。白细胞介素6会引发与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和阿尔茨海默氏症有关的炎症。这项研究成果刊登在《健康心理学》(Health Psychology)期刊上。

芝加哥拉什大学医学中心(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阿尔茨海默氏症研究中心主任大卫•班纳特(David Bennett)和他的同事向人们证明了自我实现幸福感有助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症。他们发表在《普通精神病学文献》(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上的分析报告显示,在七年的时间内,那些生存目的感较弱的研究物件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风险是生存目的感较强的研究物件的两倍。这项研究涉及950名个体,研究开始时,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80岁。

在对同一群体研究物件进行的另一项分析中,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生存目的感较强的人在生活中进行各项活动时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较小,这些活动包括做家务、管理钱财以及上下楼梯等。在五年的时间内,他们死亡的风险比生存目的感较弱的人大约低了57%。

即使在研究人员考虑了与福利和幸福有关的各种变数(例如抑郁症、精神病、医疗条件和收入)之后,这种关联依然存在。

班纳特博士称,人们总是希望能感到幸福。但是,生活面临种种挑战。能否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

有证据表明,自我实现幸福感很强的人们处理情感资讯的方式与自我实现幸福感较弱的人不同。英国雷丁大学(University of Reading)综合神经科学及神经动力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卡瑞亚姆•凡•瑞卡姆(Cariem van Reekum)称,脑成像研究显示,与自我实现幸福感较弱的人相比,自我实现幸福感很强的人往往更多地使用前额叶皮质。前额叶皮质对包括目标设定、语言和记忆在内的高阶思维非常重要。


凡•瑞卡姆博士称,这可能是因为自我实现幸福感较强的人擅长重新审时度势,更活跃地使用大脑去发现积极因素。她说,在遇到难题时他们不会逃避而是将其视为挑战。他们可能这样想:“这件事很难,但我可以做到。”

这两种类型的幸福感并不一定是水火不容,而是会有重叠。力争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或把工作干好肯定会带来幸福感。但是,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心理学、精神病学及教育学教授理查•莱恩(Richard Ryan)称,以追求外在回报(如金钱和地位)为主要目的的人常常不那么幸福。

莱恩博士和他一位同事去年发表在《个性与社会心理学》(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只是迫于压力而去从事一些可能增强自我实现幸福感的活动,例如帮助他人,那么这似乎不会带来心理上的好处。他说,如果某人对自己说:“从长期来看这件事将给我带来一些回报”,那么最终结果可能会令其失望。

心理学家称,努力使自己感到幸福这本身并没有错。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退休教授爱德•迭安纳(Ed Diener)称,幸福的人往往更讨人喜欢并且精力充沛,这可能促使他们从事有意义的活动。而对一些长期以来总是生气或抑郁的人来说,设定目标将説明他们变得更幸福。迭安纳教授目前在民意调查公司盖洛普(Gallup, Inc.)担任有关幸福和正面心理学的顾问。

迭安纳博士称,调查表明,典型人群往往比中性人群更加积极地对待事物,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类人群是否也会感到更加幸福。但是,过度关注幸福这个问题确实存在。过多地为自己考虑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莱福博士称,一门心思地想要获得幸福这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心理负担。

感到幸福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要兴高采烈。迭安纳博士称,过度紧张并非好事,但是,许多人在平衡工作、家庭和其他需求时所产生的“我没有足够的时间”这种紧张感也不全是坏事。为了增强普通意义上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幸福感,你必须关注人际关系和你所热爱的工作。他补充说,不要整天坐在那儿为自己忧心忡忡,把注意力放在你的目标上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过分追求幸福反而会不幸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