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绪论 自闭症儿童三岁前的行为特征: 社会互动较少;年龄越小,自闭症状越少;第一年的行为特征(P3);第二及第三年的行为特征,要增加社会互动。 成功的做法有: 1、 顺着孩子的眼睛看东西,说出孩子看的东西(即反向注视)。 2、 跟孩子玩(合作性游戏)。 3、 带孩子各处走,如:商场、访问亲友等(增加外界环境的刺激)。 自闭症的理论 要在日常生活中训练孩子,让孩子真正了解社会,有爸爸的加入,训练效果会更好。 介入的模式与策略的考虑 每天3~5小时(在校)密集训练度较高,主要训练孩子的注意力。 视觉提示帮助孩子理解有重大的作用。 带孩子外出活动用数码相机 调控与合作的介入 学会配合游戏。 多用点头摇头,表达参照物(游戏主导者或伙伴)的意愿。 尽量不做肢体接触的辅导。训练的目的在于学会配合他人,调控自身的行为和情绪。 案例: 未完的完结篇 三个杯子里各有不同量度的的线,孩子需要把水装至划线处,尽量一次完成。 从系统化上升到一切都是相对的,根据情境调控自身的行为。 训练的活动越生活化越能锻炼孩子的能力,越容易让孩子接受。 案例: 类化训练:导师——同伴 该训练强调延时等待(给予孩子主动性,等待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注意:孩子能力达不到的事或是做错的事不要急于纠正,只要及时示范正确的做法或降低事件的难度就行,最好的方法是做视觉提示(通过展示与事件有关的图像提示要做的事情),增加孩子的主动性。 分享式注意力 实施活动时,最好能从评估出来的程度中,降低1~2个程度开始训练。 学会辨别他人的情绪,关注自己的感受。 从生理上察觉自己的情绪。 表达自己的情绪(能表达自己的情绪就能比较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易爆发)。 恐惧: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减轻、延缓孩子的恐惧。 行为策略:转移注意力。 语言策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唱歌等。 后事认知策略: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 家长提问:关于发展语言能力的问题。 语言发展的基础是理解,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边玩边带语言的训练,做到先理解后语言就能事半功倍。 如:玩积木 把同是红色的积木放在一起,指示说明红色。 通过视觉提示增加孩子的语言能力,把长句子切割成短句式或词组式。 如:妈妈要饼干。 妈的相片——(妈妈) 绿色卡——(要) 饼干图片——(饼干) 通过孩子喜欢的活动,增加语言的自发动机。 如:孩子喜欢去玩滑梯,就让孩子说“玩滑梯” 刚开始训练时尽量使用简短的语言,循序渐进,积累一定的词汇后再说长一点的句子。 自然地暗示孩子,鼓励孩子,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尽量不要纠正孩子,只做正确的语言示范。如果孩子声音太小了,可以假装听不到,引导孩子重复、大声地说出正确的语言,或通过游戏训练孩子对声音大小的理解。如:传声筒训练。 孩子自言自语并不需要太在意,50%正常的孩子也会自言自语,孩子因为不能良好地控制自己才会出现自言自语,有想就必说,可通过先允许说一句话,再训练只动嘴不说出声音。自言自语的主要原因是孩子无聊,转移注意力是最好的方法。 不管哪种训练或游戏,动机非常重要,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再感染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自发地加入到游戏当中。 游戏的情绪训练有助于孩子解决与同伴的相处,形成良好的沟通,这种训练通常要进行3~5次的练习,但也要照顾到配合训练的同伴的情绪,一般训练3次后可隔段时间再进行演练。 既要维持被训练者的动机,更要考虑同伴的情绪。 剧本即训练时演练的脚本,与计划相似。 训练过程中,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增加高兴的情绪。 孩子喜欢分享有变化的东西,玩具分享的时间约为1~2分钟。分散、随机教学的效果会更好,即在生活中随时抓住教学机会进行教学。 分享式注意力的介入 实施前应先做P31第一部分的专注力与兴趣调查表,再根据其能力的程度按第二部分的分享式注意力之教学历程及能力检核表进行训练,达到能力检核一后,再训练二,按部就班,逐步训练。 P35JA手指指示的介入流程及参考用具 日常生活中,手指介入的训练可批示某物品,让孩子拿。如去超市购物,可以用手指向物品,让孩子拿取。 P38式注意力教学家长训练过程(每天做效果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 孩子没有主动分享,要用声音或其他方式引起他分享,从被动逐步过渡到主动,从有玩具过渡到没玩具。 选择互动较多的对象(即孩子最愿意和他玩的人或最依赖的人)作为第一个介入的人,训练过程中要谨守“等待”原则,多制造变化,形成不确定性。 P39JA 训练中易犯的三个错误:1、无等待;2、配音时间不对(P39JA:10操作玩具时,配合夸张的表情与声音);3、无创意。 最难掌握的技巧:夸张的声音表情、等待、配音的时间。 成功的因素: 1、放下身段,单纯游戏化。 2、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来扩展活动。 3、不要太在意目标行为出现的频率与时机点(即以创造快乐为主要目的)。 年龄越小,玩具就要越具体,因为他的认知能力刚开始发展。 假装性的表情一定要逼真,感染孩子假装的能力。 对孩子表达困难的时候,多用视觉提示的策略。 例行性的游戏中断能诱发孩子的口语,如:炒萝卜,炒萝卜,(中断)切切切。简单重复的例行性游戏,可通过这一类的中断增加不确定性,提高孩子的兴趣,在中断的时候等待孩子发出口语。 孩子分心时,迅速的处理,不要忽视,通过某些因素,再引导孩子回到游戏中来。 有固定程序的游戏称为规则性游戏。 训练时发现孩子无法判断时,可以通过内在判断外显的提示方法,提示孩子判断。如:有眼睛的人(用手指一下眼睛);再如:老师说(展示写有“老师”二字的卡片)。 一般的训练过程是从一对一(训练者对被训练者),到一对二(训练者对被训练者和同伴),再类化到群体(更多的同伴)中。 规则性游戏有2个特色: 1、 程序(模式)是一定(固定)的,可以预知结果(事情的发展顺序)。 2、 游戏具有一定的弹性(有少量的变化)。 案例: 1、游戏(老师说):老师说“A发出指令‘老师说,‘***(摸墙壁)’。 BCD(其他游戏玩伴)则按A发出的指令做动作,不做者违规。 A发出指令‘***(摸墙壁)’,BCD(其他游戏玩伴)则不做任何动作,做动作者违规。(即有说‘老师说’三个字才要做动作,反之则不用做)” 2、游戏(大风吹):A 站着面向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其他人坐在各自的位子上。A说:大风吹,BCD问:吹什么?A说:吹**。符合所说的特征的人马上交换座位,A则去抢占他们的座位。不符合特征的人则坐在原位不动。谁失去了自己的凳子就由谁担任“A”的角色。 3、游戏(口香糖):A说:口香糖,BCD问:连什么?A说:连**。BCD就用手摸A所说的东西,做错的则担任“A”的角色。(本游戏可通过周围环境中的视觉提示找到可连的东西,适合认知程度较低的孩子。) 所有规则性游戏,都含有 4、游戏(剪刀、石头、布)(该游戏非语言的讯息很重要): 训练可分三阶段进行:1阶段:说话算话(即说出什么就出什么); 2阶段:用表情暗示“我要骗你”(即用表情告诉被训练都,我是骗你的,我出的不是这个); 3阶段:大家都说谎,推出对方所出的(训练后期被训练者能推出训练者出什么)。 游戏教学最大的考验是教学者的创意。 提问:关于孩子身体不灵活的问题。 1、 加强体能训练。 2、 先从慢到快的训练动作灵敏度。 3、 提升动机,促使孩子动作加快。 如何增加孩子的主动语言。 孩子遇到挫折时,等待孩子向你求救时再去纠正或帮助孩子。 轮流、等待是游戏的先决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