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搜索
开启左侧

[原创] 脑卒中下肢瘫痪的运动疗法

[复制链接]
徐辉鹏 发表于 2013-10-2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来自: 河南三门峡
 

登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摘要: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瘫痪下肢

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采用神经促通技术对

35例脑卒中患者瘫痪下肢进行康复治疗,另29

例作为对照组,用FUGL-MEYER评分方法进行

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运动疗法组在下

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

论:以神经促通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有助于

脑卒中瘫痪下肢功能的恢复。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期盼首先

解决的问题,从1995~1998年,应用现代康复

医学的方法(即神经促通技术) [1] ,对38例脑卒

中患者在急性期对症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

运动功能训练,同时与未进行训练的29例比

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运动疗法组(A组)38例,对照

组(B组)29例,所有患者均为1995~1998年本

院住院患者。全部病例均经临床和颅脑CT确诊

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但除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的患者。两组的性别、年龄及病变性质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

性别 (例) 年龄及平均 值(岁) 出血 (%) 梗塞 (%)

出血 梗塞 (%) 男 女 A 2414 47-72 11(29)23(61)4(10) 59.25±1.75 B 1712 48-73 6(21) 21(72)2(7) 60.58±6.01

注:两组从性别、年龄及病变性质的比较

无显著差异。 1.2方法治疗方法:A组患者

在神经科常规治疗使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实施

运动功能训练。运动疗法1~2次/d,每次

30min。

1.2.1正常姿势控制力的训练(1)仰卧位:①

防止髋关节外展、外旋,在患侧下肢大转子处

垫一小枕头,使其处于中立位。②膝关节保持

轻度屈曲,月国窝处垫一小枕头。③髋关节伸

肢的控制能力;早期双侧桥式运动,完成后给

予单桥训练。④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控制能力;

健侧带动患侧夹腿训练(坐位时也练)。⑤髋和膝

的屈曲,伸髋时屈膝训练。⑥髋骨松动手法,

各关节的被动活动。(2)坐位:独立完成从仰卧

位到坐位的转 换,训练坐位平衡能力。反复训

练坐位时膝关节屈曲能力和踝关节背屈能力。

(3)站位:完成坐位到站立位的转换;站位平衡

训练到达三级平衡;患侧下肢负重训练;反复

练习伸髋下的屈膝踝背屈;当患者患侧下肢负

重达体重的2/3时,进行步行训练。

1.2.2步行训练站位相时训练在患腿持重

下,健腿作向前向后的小幅度迈步,训练患腿

负重下平衡和控制站相的每一过程。摆动相

时,训练屈伸交替进行的患肢膝关节独立活

动,达到不提髋,膝放松,屈膝迈步和足跟着

地时踝背屈。

B组:神经科常规治疗配合中药,针灸。

2结果

2.1评测方法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

能数字积分法:2分功能充分,0分无功能,1分

介于两者之间,有部分功能。得分越高,功能

越好。步行能力标准:1级不能行走,2级需人

搀扶帮助进行,3级自己扶拐步行,4级独立行

走。所得数据通过秩和检验。

2.2结果

2.2.1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改善情况67例患者

经过2个多月的治疗后,下肢功能积分都有增

加,见表2。

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各项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各项比较P<

0.01,有显著性差异。

2.2.2治疗前后两组步行能力见表3。

表2A、B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各功能改善情况(x

±s)

治疗前 治疗后 下肢积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下肢积分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A24.52±8.733.03±1.412.97±2.131.97±2.5336.76±7.055.83±2.174.81±3.214.10±2.81 B14.53±7.352.76±4.981.82±1.541.83±1.8735±8.03 3.93±2.313.61±1.912.01±2.41 P>0.05 >0.05 >0.05 >0.05 <0.01 <0.01 <0.01 <0.01

注: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各项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各项较P<

0.01有显著性差异。

表3A、B两组治疗前后步行能力变化情况

治疗前步行能力分 级 治疗后步行能力分 级 Ⅰ Ⅱ Ⅲ Ⅳ Ⅰ Ⅱ Ⅲ Ⅳ A 22 10 3 3 0 9 11 18 B 21 5 2 1 9 9 6 5

注: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各项比较P

>0.05,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各项比较P

<0.01,有显著性差异。3讨论

偏瘫是锥体束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瘫痪 [2] ,

它涉及一组或多组肌群,多个关节的功能障

碍。运动障碍的表现形式为联合反应和共同运

动;下肢运动表现为伸肌痉挛为主的运动模

式。这是由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的抑制性调控

功能解除或减弱,脊髓低级中枢功能的异常亢

进。

神经促通技术 [3] ,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刺激

运动通路上的各个神经元,调节它们的兴奋

性,以获得正确运动输出。通过有目的的运

动,来强化和巩固皮层对运动的控制能力。利

用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使休眠状态的神经突

触重新激活,并在反复运动中重新建立正常运

动模式,即在功能康复过程中,将低位中枢控

制的异常运动模式(刻板、不协调、不随意)降低

到最低程度,而最大程度地恢复皮层调控的自

主运动和随意运动。这样下肢功能得到较好恢

复。

在神经促通技术中,Bobath提出的偏瘫康

复治疗的直列式的程序(床上运动→坐位平衡→

站位平衡→步行训练)最为实用。

在国际上已广泛用于脑卒中的临床康

复 [4] ,本人在康复过程中始终贯穿这一顺序,

没有跨越任何一个阶段。

从表2可见下肢功能积分:A组明显高于B

组(P<0.01),临床观察髋关节、膝关节、踝关

节的功能恢复并不平行。髋关节进步最明显,

膝关节、踝关节的功能次之。支持了偏瘫时下

肢都是近端轻、远端重。恢复时先从近端关节

开始,远端的足趾关节恢复最慢的观点。早期

运动疗法,能提高步行质量。从表3可以看出,

A组独立步行(包括无拐杖的步行)的人数明显增

加,这大大有利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的自

理,而B组提高幅度明显低于A组。下肢运动功

能恢复愈好ADL积分愈高,离床活动愈方便。

下肢若不做康复,容易发生费用综合征。造成

关节挛缩强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就愈差。

脑卒中偏瘫下肢的尽快恢复,有助于患者

自信心的恢复和回归社会能力的提高。神经促

通技术对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

积极的方法。
 

精彩评论1

正序浏览
徐海燕 发表于 2016-1-7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浙江杭州
 
楼主发贴辛苦了,谢谢楼主分享!我觉得论坛注册对了!{:4_8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6关注

38粉丝

33帖子

排行榜
作者专栏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提供优质康复职称考试辅导服务

康复学习就上康复治疗师网

康复医学职业教育O2O创新品牌

10年优越口碑历程见证

  • 官网微信

    每天官微五分钟,一年萌新变大神

    扫码关注
  • APP客户端

    48+W康复治疗师邀您加入!

    下载APP客户端
  • 官方客服
KFZLS.COM

学习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

悄悄变强大,惊艳所有人!

Copyright   ©2012-2021  康复治疗师网Powered by©kfzls.com技术支持:康复治疗师网     ( 湘ICP备1201063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