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人员事业编
今年年中,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表示,正在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临近年底,相关办法情况如何?公立医院又是怎样的一种反馈?
“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相关文件尚未出台,为此,后续的人事管理的衔接办法也暂时没有办法做。”11月10日,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在“第二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这样表示,“我们先看看北京市怎么来做这个事情,高校、公立医院人员如何不纳入编制管理,然后我们才能做出相关的人事管理方面的方案。”
编制已失本来属性
编制是什么?是财政预算和拨款依据。不过,那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解读,如今,编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此前行政管理的本来属性。
“我们医院的编制指标已多年没有调整过,目前确定的编制额是1100人,依然有400人左右的编制缺口,同时还有1000多人的编外人员;不过,基本上采取了‘同工同酬’的收入分配方案。”11月10日,广东某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医学院的人事科科长如此表示,“早期,编制是用来计划和确定工作岗位数和员工人数,以此作为财政预算和拨款依据;但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张,员工的收入大部分都是医院自负盈亏,财政针对医院只有每年950万的拨款,用来购买设备”。
公立医院收入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各种医疗服务项目收费、销售药品收入和国家财政补助。近年来,由于新型医疗体制改革,财政补贴占比越来越小。
据了解,2014年公立医院这三项的收入分别占54.3%、37.9%和7.8%,即国家财政补贴所占不足一成。即便在北京、上海、深圳这些政府财力雄厚的地区,公立医院总收入中财政补贴占比也不过20%左右,一些欠发达地区市县医院甚至十多年没有得到过财政补贴。
事业编去留之间
既然编制已失去了财政拨款、控制公立机构规模的意义,那么,不纳入编制管理也就是大势所趋,但不纳入编制管理又该怎么管理?
先来看个例子。今年7月份,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新建市属医院编制,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按照岗位管理模式采取全员聘用,并在政府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等。就此,深圳市卫计委主任罗乐宣表示,去编制以后,首先要保障医务人员的待遇,特别是离退休待遇,同时,在新建的市属公立医院取消了编制,但新增了职业年金,通过年金机制保障医务人员的待遇。
简单来说,与财政按编制“人头”数核定划拨经费不同,深圳市将按人定补的财政投入方式转变为按事定补。
与此同时,深圳将公立医院补偿由原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在公立医院真正实现公益性回归的同时,加大了政府对于医院的补助。有数据表明,2015年,深圳全市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就已从2009年的17.2%提高到了2015年的28.5%。
这已经接近政府的“购买服务”而非传统的养人养机构了,同时,取消编制后,医院可以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和功能定位来安排工作岗位,解决业务需求和人员配置不匹配的问题。
因此,
取消编制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投入就缺乏了依据,只不过国家财政投入方式由此前按照“按人定补”拨款改为“以事定费”。
然而,相比于深圳地方财政也相对充裕等条件,更多地方在探索高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不纳入编制后的人事管理办法依然任重道远。
(来 源 /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