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唐泽宇 于 2012-11-19 19:07 编辑
运动疗法的生理学与力学基础
力与力矩 一 作用于人体的力 人体经常受内、外两种力的影响。 (一)内力 所谓内力是指人体内部各种组织器官相互作用的力。其中最重要的首先是肌肉收缩所产生的主动拉力,是维持人体姿势和产生运动的动力;其次是各种组织器官的被动阻力,包括肌肉、骨、软骨、关节囊、韧带、筋膜等受压力或拉力作用时对抗变形的阻力,躯体的惯性力和内脏器官间的摩擦力及其固定装置(如腹膜、肠系膜、大血管等)的阻力等。 (二)外力 所谓外力,是指外界环境作用于人体的力。主要的外力有: 1、重力 因人体或运动器官各节段以及哑铃、重锤等运动器械受万有引力的影响而产生的力,是人体保持直立姿势及运动时必须克服的负荷。其中方向垂直向下,大小与人体及重物质量相等。作用于人体运动器官各节段的重力占体重的百分比是:头部占7%,躯干占43%,单侧大腿占12%,小腿占5%,足占2%,上臂占3%,前臂占2%,手占1%。 2、器械的其它阻力 肢体推动运动器械进行锻炼时,除要克服器械重力外,还需克服器械的惯性力、摩擦力或弹力所产生的阻力,其大小与肢体推力相等,方向相反。 3、支撑反作用力 在静止状态下,地面或器械通过支撑点作用于人体对重力的反作用力,称为静力支撑反作用力。其大小与重力相同,方向相反。人体作加速度运动时所受的支撑反作用力,还要加上与速度运动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称为动力支撑反作用力。 4、摩擦力 是指人体或肢体在地面上或器械上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其大小因人体或肢体重量及地面或器械表面质量而异,其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5、流体作用力 人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承受的流体阻力,称流体作用力。其大小与运动速度、流体密度成正比,故在水中运动受到的阻力较空气中大。但因流体的浮力抵消了大部分重力,故人体在水中运动比较省力。 各种外力经常被利用来作为运动训练的负荷,这种负荷要求肢体运动的方向和力量与之相适应,因而选择投入工作的肌群及其收缩强度,这是肌力训练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二 人体杠杆 人的躯体运动遵循杠杆原理,各种复杂动作都可以分解为一系列的杠杆运动。运用杠杆原理对运动分析,是运动力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有关运动杠杆作用的几个名词 1、支点(F)是指杠杆绕着转动的轴心点,在肢体杠杆上支点是关节的运动中心。 2、力点(E) 动力作用点称为力点,在骨杠杆上力点是肌肉的附着点。 3、阻力点(W) 阻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称为阻力点,是指运动节段的重力、运动器械的重力、摩擦力或弹力以及拮抗肌的张力,韧带、筋膜的抗牵拉力等所造成的阻力。它们在一个杠杆系统中的阻力作用点只有一个,即全部阻力的合力作用点为唯一的阻力点。 4、力臂(d) 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为力臂。 5、阻力臂(dw)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为阻力臂。
6、力矩(M) 是表示力对物体转动作用的大小,是力和力臂的乘积,即M=E×d. 7、阻力距(Mw) 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积为阻力距,即Mw=W×dw. 力矩和阻力距的作用方向一律用“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来表示。习惯上把顺时针方向的力矩规定为正力矩,逆时针方向的力矩为负力矩。规定正、负之后,几个力矩的合成就可用其代数和来计算。 (二)杠杆的分类 根据杠杆上三个点的不同位置关系,可将杠杆分成三类: 1、第1类杠杆 又称平衡杠杆,其特征是支点在力点与阻力点中间,如天平和翘翘板等。在人体中这类杠杆较少,如头颅与脊柱的连结,支点位于寰枕关节的额状轴上,力点(如斜方肌、肩胛提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等的作用点)在支点的后方,阻力点(头的重心)位于支点的前方(图2-1-1)。此类杠杆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动力和保持平衡,支点靠近力点时有增大速度和幅度的作用,支点靠近阻力点时有省力的作用。 2、第2类杠杆
又称省力杠杆,其特征是阻力点在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一根一端支在地上,向上撬动重物的棍棒。在人体上,这类杠杆极少见,如站立位提跟时以跖趾关节为支点,小腿三头肌以粗大的跟腱附着于跟骨上的止点为力点,人体重力通过距骨体形成阻力点,在跗骨与跖骨构成的杠杆中位于支点和力点之间。这类杠杆力臂始终大于阻力臂,可用较小的力来克服较大的阻力,故称省力杠杆(图2-1-2)。
又称速度杠杆,其特征是力点在阻力点和支点的中间,如使用镊子。此类杠杆在人体上最为普遍,如肱二头肌屈起前臂的动作,支点在肘关节中心,力点(肱二头肌在桡骨粗隆上的止点)在支点和阻力点(手及所持重物的重心)的中间(图2-1-3)。此类杠杆因为力臂始终小于阻力臂,力必须大于阻力才能引起运动,故不能省力,但可使阻力点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幅度,故称速度杠杆。
(三)杠杆原理在康复学中的应用 1、省力 要用较小的力去克服较大阻力,就要缩短阻力臂或使力臂增长。在人体杠杆中肌肉拉力的力臂一般都很短,人体有一些补偿机制可以使其增大,通过籽骨能增长力臂,如髌骨就延长了股四头肌的力臂。此外,通过肌肉在骨上附着点的隆起、突出等来延长力臂,如股骨大转子就增大了臀中肌、臀小肌的力臂,小转子则增长了髂腰肌的力臂。一个活动多、肌肉强壮的人,其骨骼上的粗隆、结节也较明显,说明运动锻炼不仅能增强肌力,而且能增大力臂来增加力矩。因此,缩短阻力臂或增长力臂同样能够省力,如提重物时,重物越靠近身体越省力,举重提杠铃时的技术关键也是让杠铃尽可能贴近身体。假如杠铃离身体重心12cm时(即阻力臂长12cm)能举起50kg,则杠铃离重心10cm(即阻力臂缩短2cm)时,就能举起60kg的重量。 2、获得速度 许多动作不要求省力,而要求获得较大的运动速度和运动幅度,如掷物体、踢球、挥手拍击球等。为使阻力点移动距离和速度增大,就要增长阻力臂和缩短力臂。人体杠杆中大多数虽是第3杠杆,有利于获得速度,但在运动中为了获得更大速度,常要使几个关节组成一个长的杠杆臂,这就要求肢体伸展,如掷铁饼时,就先要伸展手臂。有时甚至要附加延长阻力臂,如利用击球棒和球拍来延长阻力臂。 3、防止损伤 从上述杠杆原理可知第3杠杆不利于负重和负荷,而人体肌肉杠杆又大都属于第3杠杆,因而可以理解阻力过大易引起运动杠杆各环节,特别是其力点和支点,即肌腱系统和肌肉止点以及关节的损伤。除通过锻炼增强肌肉系统外,应适当控制阻力矩,以保护运动杠杆免受损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