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学作品中 人们很喜欢使用“肩负重任”这样的词语 不过,作为一名物理治疗师 我更关心的是 究竟有哪些“重任”造成肩关节及周围肌群损伤
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分享肩关节常见病变之肩袖损伤。
根据导致肩袖损伤的原因不同,可以将肩袖损伤分为外伤性肩袖损伤和继发退变性肩袖损伤。
外伤性肩袖损伤的患者常有明显的肩部外伤史,如摔倒时手撑地、提重物、扭伤等多种原因,由于急性暴力导致肩袖撕裂。继发退变性肩袖损伤,常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存在肩峰下撞击的潜在因素。
不过,临床上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肩袖损伤患者,并无肩部外伤史,仅在日常活动强度下也会出现肩袖损伤;或是按照常规方法处理了很久还是不见效,这是为什么呢?
我在阅读Darlene Hertline的《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一书时,找到了一种解释此现象的思路,通过本文与大家进行分享,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与我多多交流。 一、肩袖肌腱的血液供应
我们知道,肩袖肌肉有四块: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
这四块肌肉在肱骨头的后侧、上侧、前侧一起发挥功能,不可孤立。肩袖肌腱纤维连接在盂肱关节囊上。因此肩袖除了运动肩关节外,还可以稳定肩关节。
肩袖也是特别容易损伤的地方,过度劳损引起的退行性变化是比较常见的。损伤通常在冈上肌腱和部分的冈下肌肌腱处。由于这些损伤通常是在日常生活活动水平就能发生的,因此,这些经常损伤区域的营养状况,就很值得关注了。大部分的劳损不是因为使用强度和频度过大,就是营养的缺乏。
肩袖肌腱的营养主要来自六条动脉,其中三条基本上每个都有,另外三条有时候是缺失的。这六条动脉的名字分别是:胸肩峰动脉、旋肱后动脉、肩胛上动脉、旋肱前动脉、肱骨上动脉、肩胛下动脉。
这样拆开,大家一定会记混,我将书中讲解整理成一个表格分享给大家—— 注:第一列是所支配的肌腱,第二列是支配其的血管,第三列是是否缺失的可能性。同时需要注意,最后一行的肱骨上动脉、肩胛下动脉是经常没有的。
下图是血管解剖位置示意图
由上面的表格和血管示意图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我们可以看出,营养冈上肌的动脉(胸肩峰动脉)经常是缺失的,而且图中其他动脉也是很细的一个分支。因此可以说,冈上肌腱的营养状况是较差的,冈下肌的部分肌腱也“营养不佳”。 肩袖肌腱的这种血供特点,是肩袖经常损伤的原因之一。这点在注射研究和组织学研究里都有证明。
当然,年龄也是肩袖损伤的重要原因。而且年龄本身,也会造成血供变差。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会发现,有肩痛并且被诊断为肩袖损伤的人,大多偏瘦,且往往表现为吹完冷空调后肩痛。这可能与受冷后,血管收缩使肩袖营养变差有关。 二、肩关节的稳定
肩关节是个特别不稳定的关节,有两个原因: 1、关节囊本身就松。 2、关节两个面,形状的吻合程度低。 因此,在其他关节上能提供稳定性的两个“被动”机制,在肩关节这里基本都不是很“给力”。因此,肩关节就需要动态的稳定机制----肌肉,也就是肩袖肌群来帮助。
当肩关节自然下垂在身体侧面时,其受力的情况如图所示—— 重力垂直向下、喙肱韧带和上关节囊提供向内上方拉力、关节盂面提供向外上方的支持力,这些正好达到力学平衡。也就是说,当上肢在体侧时,无需任何肌肉(三角肌、肩袖肌肉等)的收缩,也可以保持稳定。一旦上肢离开体侧,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例如外展,上关节囊和喙肱韧带就会松弛。
这时,肩袖的四块肌肉就开始工作,提供稳定性(肩袖肌腱也连接在关节囊上)。如下图: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与正常稳定机制出现问题有关。比较常见的两类问题是:
问题一、骨骼对位对线的失常和肩袖的力弱
例如,驼背的人,肩胛骨可能会出现更多下回旋(downward rotation)的情况,这正好是盂肱关节处于相对外展的位置。 肩袖肌群需要增加张力来保持盂肱关节不出现半脱位。这种张力的增加,虽然提供了相对稳定,但会给关节囊造成更大的应力刺激,使关节囊上增加许多胶原物质,逐渐失去延展性——也就是关节囊的纤维化。这可能是冰冻肩的原因之一。
问题二、肌肉轻度或重度瘫痪 再举例,那些有肌肉轻度或重度瘫痪的人,也会有类似的情况:肩胛骨失去稳定性后,出现下回旋的状态。中风病人就是如此,主动和被动的稳定机制都失去了,就会形成中风后的肩关节半脱位。
三、总结
1、肩袖里,冈上肌腱和部分冈下肌肌腱因为血管分布少与缺失,造成营养相对较弱。 2、日常活动强度引起的肩袖损伤,往往与劳损和营养差有关。 3、想改善或治疗此类的肩袖损伤,要从血液供给角度、降低活动强度、增加肌肉能力入手。
Reference:
Hertling D, Kessler R M. Management of common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physical therapy principles and methods[M].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