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Bobath疗法的基本治疗手法 一、头部控制训练 1、抑制头背屈 抱球姿势模式 利用褥巾调节 正确的抱位姿势 2、促进脊柱伸展 全身伸展模式(可利用Bobath球或滚筒进行治疗,也可在治疗者一条腿或两条腿上进行)。 上肢外展外旋上举模式----坐位、立位或俯卧位,使上肢外展外旋并上举,可促进脊柱伸张及抬头。 3、促进体轴回旋 体轴回旋模式 A 仰卧位,以下肢促进躯干回旋。B 、俯卧位,以一侧上肢上举促进躯干回旋。 坐位被动回旋----治疗者用两手拉,推患儿肩,使坐位患儿躯干被动回旋,反复进行。 抓物主动回旋----仰卧位或坐位,使患儿主动向一侧抓物,促进主动回旋。 4、促进肘支撑,促进抬头。 Bobath球训练法 三角板训练法 母子对面训练法 5、促进头部活动及抵抗法重力立直 追视玩具法——仰卧位,在患儿面前出现视吊玩等玩具并前后左右移动,可促进头活动。 抗重力头直模式。——仰卧位拉起,可促进头部抗重力保持立直;B、坐位前后左右倾斜,诱发头颈立直。 6、平衡反应的促通 倾斜板法——让患儿仰卧于平衡板上左右倾斜,可促进平衡反应。平衡反应模式可促进坐位及立位平衡反应。 7、俯卧位抬头:A、将患儿仰卧于Bobath球上,使其下肢屈曲,训练者用胸部紧贴患儿屈曲下肢,双手给患儿头部以支撑,然后将球向前、后、左、右滚动,刺激患儿身体各部做出调节反应。B、将患儿仰卧于垫上,训练者用双肘夹住孩子的下肢,双手握住孩子的两肩部,以保持孩子肩部的稳定性,诱导孩子慢慢抬头,同时让孩子渐渐坐起。 8、俯卧位抬头:A、患儿俯卧位,将滚筒置于其胸下,双上肢伸直放在滚筒前,此时患儿颈部伸展,自动抬头。B、将患儿匍匐在球上,训练者予其缓慢俯冲动作,促进抬头。 9、坐位抬头:患儿取坐位,训练者坐于患儿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扶其头的两侧,帮助完成头部的左右旋转。 二、不会翻身的训练方法 1、抑制非对称性ATNR姿势 R-UI变法,可打破ATNR姿势——患儿仰卧位,头内旋30度,选用诱发带为胸部带、后头部。采用小鱼际压迫刺激法。 抱球姿势模式 2、抑制TLR姿势——主要以全身伸展模式进行治疗。 3、手、口、足协调的促通。即手、口、足协调,正常六个月左右开始出现,是自动翻身的重要前提。 4、躯干回旋运动的促通——主要以体轴回旋模式治疗。 5、被动翻身运动:将患儿侧卧于床上或垫子上,使其变成卧位或仰卧位,注意上肢上举,反复进行。 6、单臂支撑能力的促通,翻身动作的最后完成,必须经过单臂支撑体重再到双臂支撑。对偏瘫也有作用。 三、不会坐的训练方法 1、俯卧位到横坐位的转换:从俯卧位到横坐位的转换过程:俯卧位---肘立位---手支撑----膝手立位---横坐位。 2、仰卧位到横坐位的转换:患儿取仰卧位,训练者拉患儿一只手,使身体重心向侧前方移动,然后慢慢拉起,左右交替做。 3、膝手立位向正坐位转换:患儿先将身体重心向后方移动,然后腰臀部向后下方运动,坐在两小腿内侧和双腿上,形成正坐位姿势。 4、坐位平衡训练:患儿能保持静态坐位平衡后,训练其动态平衡。训练者将患儿横跨在滚筒上,扶住患儿腋下或髋部,左右方向不断摇晃使患儿体验身体重心不断移动的感觉。 5、横坐位到长坐位训练:使患儿将自己的重心向后移动,使躯干屈曲,然后将重心向非支撑侧移动,同时,非负重侧的上肢随重心的移动和躯干的旋转回到原肢位,两上肢同时支撑体重形成长坐位。 四、不会爬行的训练方法 1、两手支撑训练 2、四爬位及脊柱、骨盆分离运动训练 3、立直和平衡反应的促通——抗重力头力直模式45度、90度,平衡反应模式。 4、侧卧单肘支撑姿势。 5、对于姿势变化调节能力的训练。 A、四爬位平衡调节能力的训练。 B、从侧坐位到四爬位再到侧坐位,反复进行。不仅促进姿势变化调节,也促进身体回旋。C、从腑卧位到四周爬位变换的训练。 6、下肢交互运动的促通 A、R-K2(R-K,颜面侧下肢屈曲于腹下,选用颜面上肢肱骨内侧踝和后头侧下肢跟骨)——促进骨盆抬高,对下肢硬直及交互运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等。 B、全身伸张模式 C、关键部位1、使头部向一侧回旋,可诱发颜面侧下肢屈曲,后头侧下肢伸展。(利用ATNR反射)2、使一侧肩胛带外旋上举,可诱发同侧下肢屈曲,对侧下肢伸展。两侧反复进行达到促通交互运动的目的。 7、高爬训练:四爬位转换为膝立位的正常爬行运动模式,从右侧开始,头部顺时针方向稍扭转、伸展,继之躯干向同方向扭转抬起,右手离地面,然后左手也缓慢离开地面,使体重移到两下肢。要求是髋伸展,体重由两下肢平均分配而成膝立位。可给其肩、手部以支持来完成此项动作,在有一定平衡条件下,可左右旋转骨盆,能更好的锻炼膝立位下双下肢及髋部的控制能力。可使其身体左右摇晃,来做单膝立位训练。 五、不会站的训练 1、双膝立位训练 2、单膝立位训练。 3、单、双膝立位转换训练。 4、从坐位到立位转换的训练。 5、从立位到坐位的转换训练。 6、扶站训练。 7、骨盆控制训练。 8、姿势转换训练。 9、立位姿势控制训练。 六、不会走的治疗 1、促通手技一 患儿取立位,训练士在患儿身后站立,两手张开,手指伸展放于患儿的肩,胸部予以支持,使患儿得到确实的姿势控制。若患儿需要进一步支持,训练士可疑用下肢抵在患儿的髋关节和后背上。患儿立位的基底面必须有重心,即尽可能稍稍扶持下独站,不能完全依靠在训练士的下肢上。当患儿迈步向前,体重在两下肢上移动时,训练士将患儿未负荷体重侧的肩或躯干在对角线推向下方,促通侧方的矫正活动。同时使非负荷体重侧骨盆稍向后方回旋,体重负荷侧骨盆稍向强方回旋,然后促通负荷体重侧的下肢向前方的体重移动, 并将处摆动期一侧的骨盆推想前方。随着患儿步行能力的提高,要逐渐减少对患儿的支持。 要注意这种促通方法唱导致髋关节的内旋,增强异常步行模式,促通时要注意修正。 促通手技二 对于无须支持并以异常模式步行的患儿或缺乏体轴回旋和体重在两下肢移动能力的患儿,训练士可在后方跪立位两手扶持患儿两侧骨盆部位,用手的力量促通骨盆回旋及体重的移动。如首先左手向下方用力右手将骨盆轻轻向后回旋,使体重完全负荷于左下肢下,然后左手轻轻将左骨盆向前方推使体重向前方移动,并口头指示患儿迈出左下肢。然后再同样使体重负荷于右下肢上,左侧骨盆向对角线方向回旋,即向后方回旋。体重向前方移动,迈左脚。如此反复。 注意:要确实的体重移动,在体重完全移至一侧下肢并再向前方移动同时迈出另一侧下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