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网

标题: 小儿脑性瘫痪检查和康复治疗! [打印本页]

作者: 康护了    时间: 2021-9-17 14:17
标题: 小儿脑性瘫痪检查和康复治疗!
由于早产、多胎妊娠、高龄产妇等因素,儿童脑瘫发病率日益上升,临床上提倡实施康复治疗措施。康复治疗在小儿脑性瘫的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脑瘫患儿最大限度地发挥身体独立,尽量减少身体损伤造成的影响。

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性瘫痪的分型和临床特点

分型

典型临床特点
主要损伤部位
痉挛型四肢瘫双瘫偏瘫肌张力增高大关节屈曲内收、内旋模式(上肢内收内旋、屈曲,拇指内收、握拳;下肢内收内旋,髋、膝关节屈曲、尖足剪刀步)皮层运动区锥体系
不随意运动型 全身性不自主运动(末梢为主)非对称姿势 (ATNR)肌张力变化(安静松软、运动僵硬)面部表情独特(挤眉弄眼、张口等)可伴手足徐动或舞蹈征
椎体外系基底核
共济失调型协调及平衡障碍步态不稳、不能调节步伐、运动速度慢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跟膝胫试验难以完成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小脑
强直型

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僵硬。锥体外系
肌张力低下型

肌张力低下,肌力降低。
锥体和锥体外系
混合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 上述部分部位

脑性瘫痪的康复评定

1、Vojta姿势反射检查:Vojta姿势检查可判断正常与异常,判断小儿发育水平,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和早治疗。①极轻度:1~3个Vojta姿势反射异常;②轻度:4~5个Vojta姿势反射异常;③中度:6~7个Vojta姿势反射异常;④重度:7+级肌张力异常。适合年龄0~12个月患儿使用。
2、粗大运动功能评估(MFM):采用婴幼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测量表,GMFMA包括80项指标,采用四级评分法,各项指标分值0~3分,A卧位与翻身,B爬与跪,C坐位,D站立,E走和攀登。结果以总分百分比表示,分数高低与粗大运动能力强弱成正比。适用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评估。
3、Gesell评估Gesell发育量表用于相应年龄段脑瘫患儿语言及智力水平的评估,且具有诊断效力。包括患儿应物能、粗大运动、精细运动,言语能、应人能 5 个方面的实测水平与常模相比较,得知某儿童的成熟年龄。在此基础上可求出发展数(DQ):DQ=测得的成熟年龄/实际年龄×100。因此更具有早期诊断价值。适用于1个月~3.5岁小儿智力发育水平的测定。
4、婴幼儿精细运动功能(FMFM)评估应用婴幼儿精细运动量表,主要对5个功能进行评估,A区有7项21分,B区15项45分,C区20项60分,D区20项60分,E区35项75分。每项记0~3分,每个区得分=100/每项总分×实际分数总和,得分范围在0~100分,分数高低与精细运动能力强弱成正比。适用于0~5岁小儿精细运动功能发育水平的测定。
5、日常生活活动功能(ADL)评估:采用Barthel指数,ADL项目分为自理、稍依赖、较大依赖、完全依赖。0~20分为极严重功能障碍,25~45 分严重功能障碍,50~70分为中度功能障碍,75~95分为轻度功能障碍,100分为自理。适用于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自理能评定

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

1、Vojta法
Vojta法是在患儿身体特定部位的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导产生全身性、反射性移动的一种疗法 。反射性移动运动包括反射性腹爬和反射性反翻身两种。有高危因素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应早期采用Vojta 7项姿势反射进行检测,动态观察及早期通过综合治疗,使患儿得到早期康复,运动功能、异常姿势达到正常化。由此可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异常的运动模式,提高患儿运动功能,该法是目前治疗小儿脑瘫的重要方法,适合年龄较小1岁以内患儿使用。
2、上田疗法
上田法对痉挛脑瘫可降低肌张力,缓解肌痉挛,抑制异常姿势,防止关节痉挛变形,对恢复运动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因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操作手法包括:①颈部法(N法):患儿取仰卧位,颜面朝向易回旋的方向,颈部回旋到最大位置为止,并保持 3 min;头部歪向一侧患儿使用。②肩、骨盆法(SP法):患儿取仰卧位,操作时需两人配合患儿躯干得到最大限度回旋,并保持3 min。③肩胛带法(SG法):患儿取俯卧位,肩关节充分内旋,则肩胛骨的内侧缘会浮出体表面,肩胛回缩患儿。④上肢法(UE法)、下肢法(LE法):上、下肢屈肌和伸肌过度紧张,上、下肢异常姿势位、变形被矫正。对痉挛型脑瘫有良好效果,该方法适合年龄较小1个月~3岁患儿使用。
3、Bobath 疗法
Bobath 疗法是当前治疗脑瘫的主要疗法之一。常用的 Bobath 技术包括:Bobath 球上俯卧位促通头部抗重力伸展、Bobath球上促通翻身运动,促通立位和行走训练等。从而使受损部位在功能上形成另外的通道,包括轴突绕道投射、树突出现异常的分叉,产生非常规则的神经突触,达到大脑功能代偿和结构修复,在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中被广泛使用 。Bobath技术结合其他方法治疗脑瘫,能明显降低肌肉张力、减轻关节痉挛表现,增强运动功能,为患儿的步行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方法适合年龄较小1个月~3岁患儿使用。

(, 下载次数: 1)

4、感觉统合训练
脑瘫患儿日常生活中常存在平衡能力差,手、眼、足、口等动作不协调,应变能力差,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运动落后等。感觉统合训练运用特殊器材,如Bobath球、平衡板、儿童蹦跳床、荡秋千、坐滑梯、走独木桥等感觉统合训练,在家中也可以配合训练,占用场地少、方便简单、费用低,在玩与运动过程中相互配合;使患儿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完成训练。感觉统合训练作为机体的有效协调方法,是个体对大脑接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信息经中枢神经有效组合所形成的适应性反应能力 。对刺激患儿前庭功能、改善动作不协调、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智力、运动落后等有积极意义。

(, 下载次数: 1)

5、作业疗法
对于不同障碍程度的脑瘫患儿具有不同的治疗目标。轻度障碍的脑瘫患儿应达到功能的独立;中度障碍的患儿要达到在辅助具或护理者的帮助下获得部分功能的独立;对于重度脑瘫患儿,作业疗法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作业疗法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进食训练、穿衣训练、如厕训练、洗澡训练、学习与交流等。

(, 下载次数: 3)

6、针灸疗法
用针灸疗法来治疗小儿脑瘫,醒脑健脾、益气活血、补益肝肾和通督阳是主要目标,采用针刺结合穴位按、揉、摩、捏、拿及采用敲处理的基本技术,可以降低肌张力,有效地改善患儿的异常姿势,提高肌力。
7、推拿手法
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按摩,常用手法包括推法、捏法、揉法、拿法、搓法、点穴法、运法等。①按摩穴位:对于肌肉痉挛的患儿,应先给予轻柔放松的手法缓解肌紧张,再逐渐加大力度,力度以患儿耐受为主,争取患儿能够配合。②捏脊法:对于腰肌无力患儿每日进行操作4~6遍。③节段性按摩法:刺激脊柱及周周肌肉、肩胛带、骨盆带的运动,对患儿翻身、坐位、爬行等。

参考文献:
[1] 张淑芬,陈文一,李君,等.小儿脑瘫康复800问[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2.[2] 李梦洁.上田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8,30(16):4-5.[3] 韦小霞,雷龙鸣,张海英,等.推拿疗法在小儿脑瘫临床康复中的应用概况[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3):1310-1314.[4] 李菲,孙琦,刘海兵,等.针推结合Bobath治疗痉挛性脑瘫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11):313-316.编辑:KF小编




欢迎光临 康复治疗师网 (https://www.kfzl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