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网

标题: 偏瘫儿童步态特点你了解多少? [打印本页]

作者: Money    时间: 2021-1-31 10:09
标题: 偏瘫儿童步态特点你了解多少?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按临床表现及功能障碍类型分为: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偏瘫、共济失调型、不随意运动型、混合型(共6型)。其中痉挛型偏瘫约占脑性瘫痪发病率的30%,主要以双侧的非对称性运动发展及异常步态模式为特点。

一、偏瘫儿童步态知多少?
1、步态周期
    1) 偏瘫侧肢体支撑相缩短,对侧肢体摆动加快,但因偏瘫侧足无法及时从跖屈位变为背屈位,导致支撑不稳,患儿通过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来代偿。
    2) 偏瘫侧预承重期表现为肌力缺乏造成周期延长以缓冲身体重量的时间,足跖屈内翻造成着地不稳。
    3) 偏瘫侧摆动前期由于预承重期着地不稳,又直接造成偏瘫侧肢体摆动准备不足,结果步长缩短;
    4) 摆动相由于屈膝和踝背屈不充分,造成患儿以髋关节外展外旋来代偿的划圈步态和足擦地拖曳。
2、行走动力学
    偏瘫侧支撑相和躯干向偏瘫侧侧屈;骨盆过度后倾后旋;髋关节支撑能力差;膝关节过度伸展或屈曲;距小腿关节内翻、跖屈;足外侧或全脚掌着地造成患儿着地不稳且前行能力不够。偏瘫侧迈步期主要表现为偏瘫侧下肢上提时出现骨盆的上提后撤,在屈曲的模式下出现偏瘫侧屈曲,髋部外展外旋的划圈步态;在伸展的模式下则以足内翻,尖足着地擦地而过,而躯干向支撑侧倾斜,着地时偏瘫侧膝关节不能自如屈伸。
3、能量代谢
    由于下肢肌力不足和伸肌痉挛共同运动模式造成了患儿需要用力时,如在偏瘫侧摆动前期,却能量补充不足。而不需要用力时,如摆动期,偏瘫侧肢体的高紧张状态造成了多余的能量消耗。

二、髋、膝、踝控制对步态的影响
(, 下载次数: 1)
1、髋关节:
    髋关节的屈髋肌和外展肌的自主支配程度、启动的先后以及肌力的强弱是导致偏瘫异常运动模式的主要因素。划圈步态往往是因为瘫痪侧髂肌不能自主收缩或力量不够迫使髋关节不能屈曲或不能足够屈曲,加之患儿可能同时伴有足下垂、内翻,导致偏瘫侧下肢不能抬起向前迈步,要完成迈步动作,需靠躯干向健侧倾斜、带动患侧向外向前的异常步态。在单侧下肢负重期,躯干姿势的维持依赖髋外展肌的收缩,防止同侧骨盆异常下坠或向对侧倾斜。由于偏瘫侧髋外展肌无力而使躯干向一侧摇摆,并使承重时间短,是形成步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2、膝关节:
    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是正常步行模式中的主要因素,而偏瘫儿童常因膝关节过度伸展,在支撑相时导致下肢稳定性不足,或者是过度屈曲在摆动相缺乏灵活性而限制下肢自由前进。
    膝过伸,也被称为膝反张或膝反屈,又称“锁膝”现象,即在行走或站立过程中,下肢在支撑期出现膝关节过度伸展(膝伸展角度大于5°),身体重心后移,髋关节过度屈曲身体后倾趋势的现象。
3、踝关节:
    主要限于前后方向的屈伸运动,是人体步行姿势及稳定性的微调枢纽,踝关节背屈能否出现,对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偏瘫患儿下肢常伴有共同运动只要能主动控制髋关节,就可能行走,但偏瘫侧肢体向前摆动时,如果足尖不能离地并伴足内翻,会使身体重心不能充分转移至偏瘫侧,影响患肢的平衡能力与步态。肌力弱甚至瘫痪,或因腓肠肌张力过高而致踝关节呈跖屈位,使得步行移动过程中只能足尖着地-尖足步态。

作者: poob    时间: 2021-5-16 04:42
谢谢~

作者: 最好的你    时间: 2022-2-25 14:47
谢谢




欢迎光临 康复治疗师网 (https://www.kfzl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