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网
标题: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刺疗法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成宇 时间: 2014-12-6 22:03
标题: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刺疗法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刺疗法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脑瘫康复中心
针刺法是指用各种不同的金属针具,如毫针、三棱针、梅花针、皮内针、电针等,刺激人体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施术部位、针刺工具和操作手法的不同,脑性瘫痪患儿常用头针法、体针法、水针法和耳针法。
1、头针法
头针法是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经过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可发射性的增加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改善皮层缺血缺氧状态,使肢体、肌力和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此方法简便、安全、无副作用,易于家长和患儿接受。因此刺激头皮相应区域,对于调整大脑功能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
1、1 选穴定位与主治
根据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选取部分治疗线区。
顶中线 从百会穴至前顶穴。属督脉经。百会---头部正中线,约当两侧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前顶----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
主治:各种类型瘫痪。
顶旁1线 承光穴沿经往后针1.5寸。属膀胱经。相当于足运感区。承光---前发际至百会连线中点旁开1.5寸。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等。
顶颞前斜线 前神聪穴至悬厘穴。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相当于运动区。前神聪---百会前1寸;悬厘---鬓角上际,悬颅与曲鬓穴之中点。
主治:上1/5治对侧下肢运动障碍;中2/5治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下2/5治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
枕上正中线 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经。强间---头部正中线,后发际直上5寸;脑户---强间直下1.5寸。
主治:腰脊软或强直。
枕下旁线 玉枕穴向下针2寸,属膀胱经。相当于平衡区。玉枕---脑户旁1.3寸。枕外粗隆上缘外侧。
主治:平衡障碍,不自主动作多。
其它 运用区---顶骨结节起向下引一3cm长的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夹角为40°的前后两线各长3cm。
主治:对大运动功能尚可而精细运动功能较差的脑性瘫痪患儿可选用。
1、2 针具与操作
一般选用30号0。5寸的毫针。针体与皮肤之间成10-20度左右角刺入,刺入帽状腱膜下后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不加捻转,静留针2-4小时。
1、3 注意事项
痉挛型和徐动型患儿不宜刺激过强;对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应避免深刺;留针期间,应注意患儿避免碰撞,以免弯针、断针;应注意针刺深度,避免深刺;起针时速度要快,针孔用干棉球按压数秒钟。
2、体针法
体针法是用毫针刺激躯体及四肢的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肢体功能的目的。
2、1 选穴定位与主治
上肢
大肠经穴
肩髃 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肘,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曲池 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手三里 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合谷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三焦经穴
外关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
支沟 在前臂背侧,阳池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心包经穴
内关 腕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劳宫 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
主治:上肢上举,外展及前臂旋后障碍,腕部无力,手指屈曲痉孪或伸展不利等。
下肢
胃经穴
脾关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1,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伏兔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足三里 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梁丘 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
解溪 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胆经穴
风市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平身垂手中指尖所到之处。
阳陵泉 在小腿前外面的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脾经穴
血海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处。
三阴交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肝经穴
太冲 在足背部,当第1趾骨间隙之后方凹陷处。
膀胱经穴
昆仑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肾经穴
太溪 在足内侧,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下肢痉孪或弛缓无力,膝屈或膝过伸,尖足等。
腰背部
督脉经穴
大椎 背上部,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与和第7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身柱 第3胸椎棘突下。
神道 第5胸椎棘突下。
至阳 第7胸椎棘突下。
筋缩 第9胸椎棘突下。
中枢 第10胸椎棘突下。
命门 第2腰椎棘突下。
腰阳关 第4腰椎棘突下。
夹脊穴 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
膀胱经穴
肾俞 命门旁开1.5寸。
关元俞 第5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
秩边 骶管裂孔旁开3寸。
主治:腰背痿软或强直
2、2 针具与操作
一般用28或30号1寸、1.5寸、2寸的毫针。督脉经穴与夹脊穴均横刺,即进针角度为15-30°角,然后针身与皮肤平行推到一定深度。静留针15-30分钟;四肢穴直刺0.3-1.5寸,可运针,根据病情选择采用补泻手法,留针10-15分钟。
2、3 注意事项
熟练掌握经络的循行方向,准确定位取穴;痉挛患儿不宜用强刺激,徐动患儿不宜留针;如果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根据各情况处理。晕针者应即起针,使其平卧,给予热开水口服并软语安慰;滞针者要协助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肌肉放松,慢慢将针取出;弯针者视其针柄扭转方向,顺着弯曲方向逐渐退出,切忌急拔猛抽以防断针;万一断针,嘱患者不要乱动,保持原来体位,残针尚在体外即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已没入皮下须手术取出。
3、水针法
水针法选用中西药物注入穴位以起到针刺与药物的双重作用。
3、1 选穴定位与主治
选穴定位
头颈部
风池 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大椎 在背上部,后正中线上,当第1胸椎棘突与和第7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
哑门 在项部,后正中线上,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 智力低下,竖头无力或头项强直。
腰背部
肾俞 在腰部,当第2与第3 腰椎棘突之间凹陷的外侧1.5寸处。
主治 腰背无力等。
四肢部
手三里、曲池;阳陵泉、足三里。
主治 与体针治疗作用相同。
3、2 针具与操作
一般选用5ml注射器和牙科5号长针头。头部穴位进针宜浅0.5-0.8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四肢进针宜1-1.5寸。进针到一定深度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可将药液缓缓推入。
3、3 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密切观察注射情况;准确掌握针刺深度和角度,特别注意勿伤及脏器、脊髓、神经以免发生意外。
4、耳针法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耳针常选择各脏器相应的在耳部的区域。临床上常用药物种子或小磁珠代替耳针贴压在耳廓的穴位表面上,以持久的刺激达到治疗的目的。
4、1 选穴定位与主治
根据中医辨证取穴
心 在耳甲腔中央。
神门 在三角窝内,对耳廓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
肾 在耳甲艇内,对耳廓上下脚分叉处下方。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取穴
缘中 在对耳屏尖与轮屏切迹之间。
枕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上方。
颞 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
相应部位取穴
指 将耳舟分为6等分区,自上而下,第1区为指。
腕 在耳舟的第2区。
肘 在耳舟的第3区。
肩 在耳舟的第4、5区。
锁骨 在耳舟的第6区。
趾 在对耳轮上脚的后上方,近耳尖部。
踝 在跟膝两穴之间。
膝 在对耳轮上脚的中1/3处。
臀 在对耳轮下脚的后1/3处。
4、2 针具与操作
一般用0.3-0.5地8号毫针或皮内针、王不留行籽、小磁珠以及耳压板、胶布等。常规消毒,用一只手固定耳廓,另一只手持针或镊子夹住皮内针刺入穴。耳针可留15-20分钟;皮内针可用胶布固定留针1-2天。王不留行籽或小糍珠用胶布固定在耳压板上,小刀切割后用镊子夹取对准穴位贴压,可保留2-3天。
4、3 注意事项
取穴宜少而精,每次2-3穴;耳穴贴压处应每天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手法以患儿接受为度,不宜太重。防止胶布的潮湿或污染,免引起皮肤炎症;耳廓皮肤如有破损,不宜贴压。
作者: 可爱悦 时间: 2021-7-2 19:51
点赞
欢迎光临 康复治疗师网 (https://www.kfzl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