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师网

标题: 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一鸣    时间: 2014-8-22 21:01
标题: 不得不知道的足踝生物力学

功能性解剖

  足踝部生理解剖

  足踝部分为后足(hindfoot或rearfoot)、中足(midfoot)、前足(forefoot)三部分。后足是由距骨(talus)和跟骨(calcaneus)组成,是踝关节最重要的部分;中足由7块小骨头组成;前足为跖骨(metatarsus)以下部分。广州市正骨医院骨关节科李中万

   (, 下载次数: 12)

  

  足踝关节(Ankle joint)

  足踝关节主要由包围距骨之三个关节面组成:胫距关节(talo-tibial joint),距下关节(subtalar joint),距舟关节(talo-navicular joint)。

  踝关节轴线(Ankle axis)

  距下关节为了要应付行走时足部形状的改变,呈现S形立体交叉的关节面,其关节轴线为从内测前上方向外侧后下方倾斜。因此距下关节的关节活动系主要沿着轴线,自然产生旋前(pronation)和旋后(supination)两种动作。





  旋前(Pronation) 旋后(Supination)

  旋前(pronation)=背屈(dorsiflexion)+外展(eversion)+外翻(abduction)

  旋后(supination)=跖屈(plantar flexion)+内收(inversion)+内翻(adduction)

  足部纵向参考轴线(Axial reference line)

  足部之纵向中心轴线,为通过跟骨中点至第二跖骨头中点之直线。

  步态动作

  着地期(Heel strike phase)

  在足跟着地时,是从跟骨外侧先触地,再向内侧翻转(Lateral-to-medial heel strike),因为摩擦力的关系,距下关节会从轻微旋后姿势 (supination)转为旋前姿势(pronation),这种姿势转变主要的作用就是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吸震作用)。

  检查鞋子时,足跟外侧通常磨损比内侧多一些,这是正常现象。


  

  站立期 (Stance phase)

  为了吸收身体的重量与着地的冲击力,会使距下关节产生旋前动作(pronation),促使原来前足内翻(约8度)转而贴向地面,接着足跟轻微外翻,胫骨向内转(tibia internal rotation)。这种距下关节旋前角度的控制,主要是受头与关节面之影响,肌肉控制所占的角色很少。

  站立中期 (Midstance phase)

  此期负重之下肢股骨与胫骨开始外转(external rotation),使距骨产生旋后(supination)动作,最后距下关节回复到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

  推进期 (Propulsive period)

  从足跟离地开始,进入推进期,此时距下关节回复到正中位置。

  有效率的推进,必须依赖前足和后足之骨关节互锁机制(osseous locking mechanism),互锁的主要位置在跟骰关节(calcaneocuboid joint)及相关韧带。

  骨盆位移(Pelvic displacement)

  当两脚交替着地时,骨盆不断位移,主要目的在保持平衡。

  膝关节外翻(genu valgum)使胫骨在站立期接近垂直地面,这会使重心偏移减少,也同时减少骨盆之位移。

  大体来说,正常行走时膝盖以下与地面接近垂直,如果从跟骨后方做中垂线,会与小腿下1/3之中垂线平行。

  距下关节之正中位置(Subtalar Neutral Position)

  距下关节的正常活动角度,2/3为旋后(supination)约20度,1/3为旋前(pronation)约10度。

  在俯卧位姿势下,一手握住踝关节前方距骨头两侧凹陷处(内外踝前下方凹窝),一手将足底外侧第四五跖骨向上推至距骨头两侧间隙一致,此时称为距骨下的正中位置(neutral posi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

  站立时下肢之正常角度

  正常站立时,胫骨呈现内翻角度为4度(tibial varum)。这使鞋垫后跟部需内建4度的原因。

  编注:不论前足或后足变形,矫正的结果都希望回到4度内翻的正常位置(也就是距下关节之正中位置),所以是否需要人人量身订做鞋垫实在有待商榷!若直接采用足弓大小之内翻4度标准鞋垫,将可以大大缩短制作过程,降低成本,减轻病人负担。

  前足底面与跟骨中分线垂直。所有跖骨头应在足底同一平面。跖骨头远端会形成一抛物线。

  正常人行走时双脚外开7度,站立时外开5-18度(Fick angle)。

  正常成人胫骨股骨角度约5度。注意在幼儿时期,这个角度是会改变的,2岁以前先是内翻,2岁以后变成逐渐外翻,约在4-5岁以后才维持稳定在5度。

  站立時,體重的50-60%分佈在足跟,40-50%分佈於蹠骨頭。正常行走時,足部負重是體重的1.2倍,奔跑時增為2倍,從60公分高處跳下時,負重高達5倍。

  行走或跑步時,腳掌會因體重下壓或衝擊而變長(約0.7公分)。

  内侧足弓的发展

  内侧弓的发展大约从2岁到7岁,8岁以后发展完毕。3岁至5岁因为有膝关节外翻现象,因此常有足弓过度旋前,这算是正常现象。有些孩童虽然足弓正常,但因脂肪较厚,容易被误认为足弓过低。

  正常内足弓的发展,有赖下列因素:

  1. 跟距关节面(Well-developed sustentaculum tali)

  2. 胫后肌(healthy tibialis posterior)

  3. 三角韧带(Adequate deltoid ligament)

  4. Achilles肌腱(Non-constricted Achilles tendon)

  5. 跟舟下韧带(properly placed inferior calcaneonavicular ligament)



作者: 天伊宁    时间: 2014-11-11 07:24
太深奥了,看的头晕
作者: 小孚啊    时间: 2021-5-15 00:02
谢谢分享

作者: 王泽鹏    时间: 2021-5-15 10:40
谢谢分享





欢迎光临 康复治疗师网 (https://www.kfzls.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