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家长在就医康复过程中最容易走入的误区有哪些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初为父母的家长看着宝宝总是越看越可爱,见到宝宝运动功能落后于同龄小儿时,却简单认为是体质问题,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忽略宝宝的异常行为,还有部分家长内心抵触去医院检查,抱有侥幸心理。正是这些情绪,往往耽误了患儿的早期筛查及干预。小儿的大脑发育在6岁时已接近成人,所以0~6岁时期的大脑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和代偿性。在诊治过程中应坚持“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的原则,如错过了最佳育疗时机,后期的康复疗效便事倍功半。
脑性瘫痪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有:角弓反张,折刀征,尖足等,这些肌张力增高的表现会在家长心中显得宝宝“很有劲”,越是情绪激动,越是难以控制。如不及时就医进行正规评估诊疗,患儿肌张力有可能会变得越来越高,甚至造成关节脱位、骨折、变形等一种或多种继发性疾病。
当家长得知宝宝确诊为脑瘫时,忧急交加,立马通过各种手段四处求医,用药、打针、手术,只要听说有任何方法能治疗脑瘫,想尽一切办法给予“治疗”。在此,家长需要明白,脑瘫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正规的筛查诊疗、系统的康复评估、设计合理的治疗方案并规范化实施。康复的目的是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参与能力。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家长不可随意中断或随性更改康复治疗:一是耽误患儿合理治疗,加之难以适应新环境,极其影响疗效;二是不科学的治疗手段还会给患儿造成新的伤害。
很多家长把过多期望寄托于治疗师身上,希望在治疗师的高负荷治疗下,孩子能更早康复。其实,在依从性和主动性方面,患儿是更容易接受和亲密的家人在游戏玩耍中、日常生活中进行家庭康复治疗的。而家长有更充分的时间和条件与患儿进行互动,若不好好配合家庭康复,只将治疗师的阶段性指导治疗视为唯一出路,或是主观认为只有某一种治疗才产生疗效,不注重生活习惯与康复理念的贯通及正确姿势的保持,康复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功亏一篑。
不能走路是很多患儿就诊的原因,而家长的首要期望常常也都是能够走起来。会走路就是治好了?肯定不是的。不能步行只是患儿常见的一个功能障碍,宝宝能不能独立上下楼梯?是否易摔跤?能指认五官吗?能否区分冷、热毛巾?是否愿意参与到集体活动中?这些都关系到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心理……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从不局限于运动功能,应重视全面参与、全人康复,宝宝才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生活能力,甚至为进入学校打下良好基础。
多数人都有一个心理,别人的成功既偶然还很轻松。当家长看着别人家宝宝站起来,能说话,可以上学,似乎感觉他人的治疗方法很有效,是不是我们也采取同样的治疗方式。而治疗师在制定患儿的康复治疗方案时,有必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告知治疗方案的科学合理性,避免家长的疑虑和不信任。同时,家长朋友们也应知道:第一,每个患儿的病情、损伤部位、合并症不尽相同,治疗方式自然会各有差异;第二,儿童的发育具有差异性;第三,患儿的配合程度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怎样去调动其主动性是治疗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第四,家长带养习惯也至关重要,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康复训练,可促进康复疗效。我们去评估患儿是否进步,不在于和其他患儿之间的对比,而在于与自身之间各年龄阶段功能水平的对比,以及康复前后的综合能力对比,但不排除有自身发育因素。
在家长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或经济压力负荷过重时,常常会选择放弃。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长在短期内看不到较大进步,便会心灰意冷。治疗师通过系统地评估对比,能够科学、客观、量化的得出相关数据,能够分析患儿优势劣势,定制合理统一的康复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在治疗师主动告知家长患儿康复情况的同时,家长朋友应当积极和治疗团队沟通,了解康复治疗进展,提高康复信心,坚持配合康复治疗。
作者:张 娜 湖南湘雅博爱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
欢迎光临 康复治疗师网 (https://www.kfzls.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