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后足内翻的康复治疗
1、肌肉解剖学基础 从解剖部位上看, 张力高或易产生痉挛的肌群多在小腿的内后侧及足底部, 如胫骨后肌、 趾长屈肌、踇趾屈肌、比目鱼肌和蚓状肌、趾短屈肌等,而与之相对的拮抗肌群尤其是胫骨 前肌肌力较弱。故卒中后足内翻、下垂在病之初始即有不同程度表现,如果盲目、缺乏针对 性地进行肌力增强训练治疗, 就会强化这种原始的运动模式而妨碍了高级的正常运动模式的 建立。因此需要尽早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方法矫治足内翻、下垂。卒中后足内翻、下垂 的主要特征是跖屈肌群张力增高而足背屈肌群张力相对低下。 足背屈肌有胫骨前肌、 趾长伸 肌、拇长伸肌,足外翻肌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如果针对性的使足背屈、外翻肌群兴奋, 提高肌力、肌张力,即抑制和拮抗了内翻、跖屈肌,从而调节肌张力平衡。 2、反射学理论 卒中后足内翻、下垂多由于肌肉牵张反射的控制紊乱所致,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中风造成肢体瘫痪的根本原因是脑实质的器质性损伤, 使牵张反射失去高级中枢的调整。 足内翻 是由小腿外侧肌群麻痹和胫骨前肌痉挛牵拉引起。 痉挛是因感觉传入神经输入脊髓过程异常, 引起张力牵张反射速度增加为特征的运动障 碍。其阳性体征有:过度的深肌腱反射、屈肌痉挛、痉挛性张力异常和异常的协同收缩。负 性症状包括瘫痪、联带运动、缺乏灵活性和易疲劳。偏瘫后出现的痉挛性足下垂及足内翻给 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包括痉挛发作、活动受限、疼痛、关节挛缩以及功能障碍。 促通技术是近年来世界偏瘫康复治疗的核心技术。传统的针刺治疗也是一种促通技术, 针刺穴位多是各种感受器较密集的部位,但由于手法刺激不能使肌肉收缩产生本体冲动感觉。 3、产生症状 脑卒中病人的足下垂、足内翻畸形使患者足部与地面接触不良,重心向前移动有困难, 跨步和步频、步速降低,当患者前移时产生典型的足趾拖拽影响步行。 4、张力异常理论 脑卒中偏瘫足内翻是由于下肢伸肌张力增高, 肢体内外侧肌张力失衡而引起, 下肢内侧 为痉挛优势侧,外侧为劣势侧。足内翻是胫骨后肌痉挛引起,足过高的肌张力直接影响下肢 运动功能的恢复, 不利于步行能力的提高, 患者跌倒风险大。 因此, 降低足肌痉挛十分必要。 脑卒中后下肢痉挛致足内翻的治疗涉及到多学科。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肢体内侧紧张而外侧迟缓引起的。 脑卒中患者长期卧床, 关节制 动,韧带因得不到牵拉自动短缩,失去弹性,肌肉痉挛,从而使胫骨、跟骨之间的关节生物 力学发生改变,骨间隙、骨质及相关肌肉韧带平衡力失调而导致足内翻。这是一种异常的运 动模式,盲目而缺乏针对性地进行肌力增强训练治疗,会强化这种原始的运动模式,结果妨 碍了高级、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这不仅会影响踝关节功能的进一步恢复,并可能对整个下肢功能及步态带来不良影响。 中枢神经损伤后引起的足下垂是肢体瘫痪的表现之一, 是痉挛期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组 成部分,也是制约步态和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在脑卒中后偏瘫下肢功能恢复过程中,往往 会出现伸肌共同运动模式而引起足内翻下垂。 康复训练过程中诱发患者足背屈并不困难, 但 患者足背屈同时往往合并足内翻, 如何打破偏瘫瘫患者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促进分离运 动,引导患者足背屈并外翻是脑卒中康复经常面对的问题。 现代医学认为,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肢体内侧拘急而外侧迟缓引起的。 中风病人长期 卧床,关节制动,韧带因得不到牵拉自动短缩,失去弹性,肌肉痉挛,从而使胫骨、跟骨之 间的关节生物力学发生改变,骨间隙、骨质及相关肌肉韧带平衡力失调而导致足内翻。由于 中风后足内翻的主要特征是足跖屈肌群张力增高,而足背屈肌群张力相对低下。 5、康复治疗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在神经系统任何水平的电刺激,对缓解痉挛都有一定效果。有报 道,肌肉或神经的外周刺激,缓解速度敏感性高张力的疗效可持续数小时,每日进行关节活 动范围的康复训练是处理痉挛的最基本因素。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后发生的肌张力增高和肌肉 活动不平衡易使患者关节固定而发生肌肉短缩和关节挛缩。 因此, 大多数学者推荐关节活动 范围训练和静态牵张每日至少进行两次。 目前预防方法的特点:卧床期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具有妨碍肌肉痉挛亢进的作用,进 而应用康复医学的保持良肢位抑制肌肉异常紧张,预防由于痉挛而出现的特异的肢体位置。 四肢运动(足关节运动)被动运动,都能防止足关节构缩和肌肉的短缩。离床期轮椅训练与坐 位训练都能抑制共同运动, 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步行期足关节被动训练能使足关节脱离共同 运动,使足关节与肌肉紧张分离开。 足内翻出现后,一定范围的被动活动、痉挛肌与拮抗肌的适度运动,对痉挛肌有交替性 抑制作用,按摩痉挛肌可促进微循环,缓解肌痉挛。正确的主动训练有利于正常运动模式的 建立,是预防痉挛状态发生的根本措施。 6、突触理论 卒中后大脑皮层功能的重组可通过神经细胞突触再生、 发芽来实现。 新突触的产生及对 神经冲动传导阈值的降低,都赖于运动信息的不断输入和强化。利用强制性康复训练,可使 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 建立接近于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 触链, 实现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 (应该有视觉的配合) 同时抑制异常的低级中枢控制运动, 使低级中枢神经细胞的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 这对建立正确的运动模式, 提高脑 卒中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矫正足内翻,改善下肢步态是至关重要的。 有目的性的、 反复进行的运动训练可使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 形成新的突触最终引 发突触再生,从而使大脑恢复对偏瘫肢体的运动控制能力。 卒中后大脑皮层功能的重组可通过神经细胞突触再生、 发芽来实现。 新突触的产生及对 神经冲动传导阈值的降低, 都赖于运动信息的不断输入和强化。 利用针刺的特殊外周感觉输 入方式结合正确的康复训练, 可使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 建立接近于正常 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 实现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 同时抑制异常的低级中枢 控制运动, 使低级中枢神经细胞的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 这对建立正确的运动模 式,提高中风患者对踝关节的控制能力,矫治、克服足内翻,改善下肢步态是至关重要的。 针刺的特殊外周感觉输入方式结合正确的康复训练, 可使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 新的突触,建立接近于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的功能重组, 同时抑制异常的低级中枢控制运动, 使低级中枢神经细胞的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高阈值状态。 7、中医理论 中医学认为本症系中风后神无所附,肢无所用,阴阳失衡所致的阴筋急。根据阴阳互根 理论,笔者选取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悬钟、丘墟、足临泣诸穴,取其填精益髓,舒筋活血 通络之功,在针刺得气施术后,通以微量的脉冲电流,加强对穴位的刺激,提高疗效,达到 调整内外、 阴阳和经络系统, 使其内外通达, 阴阳平衡, 经络功能恢复, 使疾患好转、 治愈。 祖国医学对本病早有论述。 《难经 二十九难》 “阳跷为病, 云: 阴缓而阳急; 阴跷为病, 阳缓而阴急” ,即本脉拘急,阳跷纵缓而形成足内翻。跷有“草履”的意思,草履系附在足 踝下,跷脉起于内外踝边,有跷健之意,是举足步行的机要。中风病患者偏瘫侧出现足内翻 是出现在中风的恢复期后,多是由于病人久病气血运行不畅,脉络阻滞,筋脉失养所发生。 针灸治疗 8、针刺 针刺阳陵泉、丰隆穴,使该侧肌肉产生收缩,痉挛劣势侧肌张力得到增强,从而对抗痉 挛优势侧,促使肌张力达到新的平衡,以纠正足内翻。阳陵泉为筋之会穴,其有内和脏腑、 外润经筋、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之功效;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阳明经多气多血, 二穴相配,促进了肢体血液循环,使患肢的肌张力和功能得以改善及恢复。 透穴刺法又称透针疗法,是以一针作用于两穴或多穴,采用不同的针刺方向、角度和深 度进行治疗的一种刺法,这种刺法能够加强表里经及邻近经脉的沟通,促进经络气血运行,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我们选用太白透束骨、丘墟透照海、交信透跗阳、阳陵泉透阴陵泉四 组穴位,分别采用透穴刺法,可增强刺激强度,使针感易于扩散传导。同时在病变部位相应 的部位针刺,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松弛肌肉紧张,调整足的力学紊乱,加强足的稳定性, 使疾病得以康复。 针刺结合康复手段是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针刺疗法的优势之一在 于能够针对不同状态下的肌群进行选择性治疗,以往的临床针刺研究表明,对不同张 力的肌群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或刺法能够兴奋拮抗肌, 抑制痉挛肌群, 从而调节肌张力平衡, 缓解痉挛状态。 按照传统的经络辨证应属阴跷脉证——“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 ”故治疗中针对小腿 内侧拘急的阴经经脉腧穴实施泻法,以抑其急;对小腿外侧弛缓的阳经经脉腧穴实施补法, 以扶其缓。 通过抑急扶缓, 缓解足内翻肌痉挛, 提高拮抗肌张力, 最终实现阴阳的相对平衡。 祖国医学认为“治痿独取阳明” ,而足三里为阳明经的“合”故刺此穴可使脾胃强,气 血运行通畅,使患侧肌肉不会痿软无力,而丰隆是足阳明经络穴,解溪为足阳明经的“经” 加阳陵泉穴为筋之会穴, 选其穴共奏气血调和筋脉通畅之功。 使该侧肢体肌肉由低张力状态, 产生肌肉收缩,提高其张力,从而达到患肢内外侧肌张力近于平衡状态,纠正足内翻状态, 以助肢体功能的恢复。阳陵泉穴下为胫骨前肌,阳交穴下为腓骨长肌,光明穴下为趾长伸肌 和腓骨短肌,悬钟穴下为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金门穴下为腓骨长肌、小趾外展肌,针刺诸 穴加电针及低频脉冲刺激相关穴位,兴奋拮抗肌,抑制优势肌、痉挛肌群,达到调节肌张力 平衡。神经康复训练旨在诱发或提高拮抗肌的肌力、肌张力,抑制优势肌产生过高张力或痉挛,正确的主动训练有利于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是预防痉挛状态发生的根本措施。(来源:好大夫在线 作者:张廷峰)学习了解下 学习了
http://www.kfzl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http://www.kfzl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http://www.kfzl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http://www.kfzl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http://www.kfzls.com//mobcent//app/data/phiz/default/60.png
非常不错的
建议一下,加强核心控制的训练!
受教
学习了-----我一般用阳陵泉与绝骨连线电针的多 谢谢!
谢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