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君 发表于 2019-3-4 09:01

肌肉失衡的评估与治疗(收藏)

本帖最后由 有趣君 于 2019-3-4 09:03 编辑


Father of Rehabilitation—Vladimir Janda







1、更加重视感觉运动系统对动作控制与慢性肌骨系统疼痛的影响


2、1979年janda定义了上/下交叉综合征


3、确认了测试的重点在于肌肉功能,而非肌力。


4、Janda注意到慢性踝扭伤与下背痛之间有一个重要的连接,那就是本体感觉。


5、大部分结构性的原因可能是功能性原因所致;要是没处理好功能性问题,结构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完全解决;结构问题有时会破坏神经感受器,影响本体感觉表现,形成错误的传导信息,从而对感觉系统进一步损害。


6、功能损伤的定义:人体结构或生理系统执行原有功能的能力受损,这样的损伤常以反射性变化的方式呈现。


7、功能性法则是治疗结构性问题的关键。






8、很多人存在肌肉失衡的问题,但不会感觉疼痛,然而不论如何,这类问题就会最终导致关节功能障碍与关节模式改变。


9、组织损伤与疼痛肌肉失衡动作模式改变


10、87%的ACL损伤患者出现膝前疼痛与臀中肌无力,从而出现ITB代偿性缩紧;事实上,ITB太紧的患者也会出现外展肌无力地情形


11、相较于没有膝痛的患者,膝痛患者髋伸肌(-52%),髋外展肌(-27%)与髋外旋肌群(-30%)的肌力明显减弱,比较髌骨前疼痛的患者发现在髋外展肌与比目鱼肌长度上有明显差异。


12、前髂的患者中,同侧大腿后侧肌群的肌力明显较差,下背痛也与髋关节伸直和内旋角度减少有关。


13、大腿后肌与股四头肌太紧的职业足球运动员是下肢损害的高危人群。






14、就重复性动作与姿势因素所引发的肌肉失衡来说,生物力学是主因,另一方面认为神经因素才是导致肌肉失衡的原因。


15、当特定的协同肌成为动作的主导者时,原有精确的关节动作就会发生变化。


16、缩短被延展的肌肉与强化较无力地肌肉,用以恢复精确的关节运动


17、系统发生变化,其实是反应身体其他部位的适应性变化。


18、异常的关节位置或关节动作会错乱本体感觉输入,肌肉失衡也会以这种隐性的方式形成。


19、所谓肌肉失衡就是缺陷式神经肌肉系统调节机制的实际表现,这种失衡会以系统性的反应来作乱而且通常影响全身。(连锁反应)


20、结构性病理变化 功能性病理变化




21、肌肉失衡被视为反复性与慢性疼痛症状持续不止的原因之一。


22、容易紧绷的肌肉比起容易被抑制肌肉,其肌力大约大1/3.在各种活动中这些肌肉容易被启动(提前激活)


23、动作模式的评估远比测量各个肌肉的肌力更为重要,这包括活化模式的时机(顺序)以及协同肌的活动程度


24、本体感觉的信号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运动规划功能,以及活化用来调节(姿势、平衡与协调促进协调动作模式的耐久度。)


25、有关疼痛的致病转机与疼痛为何持续不退的原因方面,神经系统扮演关键的角色。


感觉运动系统

26、感觉系统的信息由中枢神经系统(CNS)与周围神经系统(PNS)连接到运动反应系统。


27、人体有三个部位所送出的本体感觉输出对于维持姿势非常重要,这三个关键区域包括:足底、骶髂关节与颈椎。


28、高弓足的人其姿势摆动幅度较大,原因:(1)旋后足的活动度不足(刚性结构),或因其足底面积变小,造成传入性感觉输入降低所致。


29、骶髂关节是慢性下背痛的病因来源,本体感觉功能障碍很可能是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主因。


30、慢性颈椎功能障碍的病患也会出现平衡方面的问题。


31、功能性踝关节不稳与慢性下背痛的病患,会增加髋关节策略的使用(而非踝策略),来稳定姿势。丧失踝策略从而过度使用髋策略将会大大增加下腰部剪切力,从而导致腰痛。






32、慢性踝关节不稳,是由于韧带内机械感受器受损所致,造成传入神经阻滞或传入性讯息无法上传至CNS所致。


33、退化性膝关节炎可能与老年人的本体感觉功能降低有关


34、传入性信号在肌肉抑制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比疼痛更重要!


35、近端的髋部肌肉无力与女性膝关节前方疼痛有关,髋部无力也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有关!


连锁反应

36、肌肉骨骼病理现象是一种连锁反应,janda强力建议治疗者要往其他部位寻找病源,根据这样的方式通常可以在远离痛处找到其它症状。


37、动作与肌肉骨骼的病理现象从来不会是独立事件。


38、感觉运动系统内部的病理问题,会在系统内的任何地方以适应性变化加以反应。


39、结构性机制性指的是:静态骨骼定位对相邻结构的影响;功能性机制指的是楔石结构的位置对(连接到楔石结构的肌肉)之动态影响。结构性反应链受到静态关节结构的影响,而功能性反应链则受到关节结构周围之肌肉活动的影响(如骨盆与肩胛骨)


40、结构性反应链的顺序是从骨盆开始,由下至上影响到头部位置。


41、膈肌或深层脊椎稳固肌无力的患者,在吸气时会以抬高下肋廓的方式来代偿呼吸,这个动作容易导致胸腰结合部交界处过度伸直从而出现不稳定。


42、旋前足会造成错误的腰椎定位,这会让身体付出额外的代价来稳固躯干。


43、同侧臀大肌与对侧背阔肌通过胸腰筋膜相连接


44、步态过程中,身体通常会反过来利用竖脊肌来代偿无力地臀大肌用以后伸髋关节。


45、C7T1、T12L1、L4L5、L5S1、S1等这些椎体关节转变部位常发生疼痛的部位。


46、扳机点的特性是会引发转移痛,而压痛点则无次特性。扳机点手法松弛是要注意以螺旋向下的形式松解,特征是局部组织张力增高且疼痛加剧;压痛的手法松弛技巧:缓慢持续向下的牵拉,且压痛点下压时不会出现局部软组织张力上升。


47、胸腰筋膜分为三层:深层与腰大肌、腰方肌相连;中层与腹横肌、背阔肌、腹斜肌相连;浅层是最重要的一层,与肩带、腰椎与下肢之间传导力量,也与大菱形肌、颈夹肌相连,从而将腰部与上半身串联。


48、胸腰筋膜在本体感觉的功能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49、由于筋膜缺乏延展性且与肌肉系统紧密相连,筋膜可能会限制关节活动度,甚至激发功能障碍的形成。因此在评估连锁反应时,一定要考虑筋膜的影响。


50、当人体处于极端或病理状况时(压力、疲劳、结构损伤),这些反射(运动反射、抓握反射、咀嚼反射、呼吸反射、回缩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会有增强的倾向。


51、最重要的感觉运动稳定链就属骨盆链,组成包括:腹横肌、多裂肌、横隔与盆底肌组成。


52、当感觉运动链的任一环节出现功能障碍时,骨盆链是最早发生征兆之处。(如下背痛、鼠蹊痛、ITB综合征、前膝痛、ACL断裂、踝扭伤)


53、肩夹挤综合征的患者中、下斜方肌容易出现延迟激活的现象。


54、下背痛平均超过六年的患者,有50%会出现颈椎症状


55、踝部不稳与前膝疼痛的患者,会发生髋部无力或肌肉活化方式改变


56、张力肌从发育学的角度来看,发展较早,占主导地位,主要与上下肢回缩反射以及重复性或节律性活动有关;主导弯曲动作;相位肌主导伸直动作,发展较晚,主要用来抗重力,担任稳定肌。


57、新生儿的姿势由张力肌(屈肌)来维持,这个机制会形成交互抑制,用以拮抗相位伸肌群;大约一个月以后颈部的相位肌、张力肌同时开始活化,让新生儿可以抬头,主要是相位肌对抗张力肌;到了4个月大新生儿由稳定的骨盆链控制;5到7个月时腹斜肌链开始活化,躯干的作用越发明显;功能性直立成熟大约需要3岁以后。






58、当关节处于最佳位置时(轴心化),肌肉最平衡且关节密合度最高。


59、在许多动作过程中,上肢的活化作用会对下肢活化作用产生兴奋作用。


第四章肌骨系统疼痛与肌肉失衡之病理学机制


60、Janda相信疼痛是肌肉骨骼系统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


61、Janda发现结构性损伤本身极少造成疼痛,反而是受损结构周边的发炎现象才是引发疼痛的主因。


62、疼痛刺激会改变中枢神经对于疼痛感受的敏感度。慢性疼痛不会导致疼痛敏感度下降,反而会上升。


63、疼痛阈值越小代表病患对疼痛性压力敏感度越大


64、大部分肌肉疼痛与肌肉痉挛有关,但疼痛并非痉挛导致的结果;而是肌肉长期收缩所造成的缺氧所致,肌肉长期痉挛会导致疲乏,结果就是无法提供维持姿势与产生动作所需的力量(其实更多的是维持姿势所需要的耐力)


65、相较于骶髂关节没有疼痛者,骶髂关节出现扭转,会引起局部臀中肌和臀大肌出现抑制。


66、发生变化的动作模式会在中枢神经形成中枢化现象。


67、从神经学角度诠释慢性肌骨疼痛循环


68、肌肉失衡时主动肌会被激发,而拮抗肌会受到抑制,这样的结果可能增加受伤风险。


69、错误的动作模式会铭刻在大脑的运动皮质区,错误的模式就变成一种全新的正常模式,而错误的模式也就因此不断被强化。


70、传入性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大脑就是根据这些信号来调控肌肉活化方式,让动作更具协调性与功能性。


71、比起肌肉无力,肌肉失衡对于关节更具有危险性。


72、 张力肌与相位肌系统






73、有研究发现张力肌以I类纤维为主(红肌);相位肌以快肌纤维为主(白肌)


74、小孩的肌肉失衡通常以上肢开始;而大人的肌肉失衡是从下肢开始。


75、最常出现重复性动作会强化姿势性张力肌,忽略相位肌系统,最终导致肌肉失衡。


76、肌肉长度、过激化的阈值、以及肌肉募集模式发生变化,是引起肌肉僵硬的三大因素。


77、压力、疲乏、疼痛会导致肌肉僵硬(成肌纤维细胞快速升高),通常会出现肌肉痉挛,通常不会痛,但触压会痛。这些通常是肩、颈、下背部、张力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78、当肌肉被延展超过生理中立点时,但仍未超出正常ROM范围内时,此时会呈现牵拉无力的现象。


79、过度使用导致肌纤维的缺氧与退化,这些都会进一步弱化肌肉。


80、上交叉综合征会导致寰枕关节、肩盂关节、颈胸交界、C4~C5、与T4~T5胸椎出现异常。


81、上交叉会引起前倾头、颈椎反弓、且胸椎后突角度增加;肩部上提前移,翼状肩胛,这些姿势会改变盂肱关节的稳定度,迫使肩胛提肌与上斜方肌必须增加活化来是盂肱关节正常化。


82、下交叉综合征主要表现为L4~L5、L5~S1,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出现异常。


83、若腰椎前凸角度有深又短,则肌肉失衡主要出现在骨盆;若腰椎扁平,主要肌肉失衡发生在躯干肌肉。


84、有了正确诊断,才能根据候群症的种类,制定相应的正确的治疗计划用以处理局部或全身性的变化。


姿势、平衡、与步态评估

85、所谓的姿势就是人体所有关节的即时性结构组合。


86、不论病患的主诉部位在哪里,姿势分析永远从骨盆开始,这是因为大部分慢性痛的患者最明显的征兆就是不队称的骨盆。


87、最重要的部位就是骨盆区,因为腰椎、骶髂关节、与下肢的功能障碍都会在骨盆区反映出来。


88、骨盆区域5个重点观察的部位:1、骨盆前倾2、骨盆后倾(常与腘绳肌紧张有关)3、从冠状面来看,髂棘一高一低,就代表骨盆发生侧倾(可能与该侧腰方肌、背阔肌紧张有关);骨盆侧倾通常也与功能性长短腿有关,这与都是肌肉失衡导致。某些肌肉会导致下肢变短,如:单关节内收肌(耻骨肌)、屈髋肌、以及腰方肌,同侧背阔肌短缩;短缩的梨状肌可能会导致功能性下肢增长。


89、骨盆侧移常与腰椎疾病(急性腰扭伤)、单侧髋屈肌缩短与相关的外展肌无力或受到抑制有关。


90、骨盆旋转常与髋关节内旋过度导致(多数为同侧阔筋膜张肌缩短导致)


91、臀大肌的观察重点在于上1/4的区域,臀线下降可能与该侧骶髂关节障碍有关,通常臀肌在慢性下背痛初期就被抑制。


92、大腿后肌注意重点关注远端2/3的部分,若一侧出现肥大,则说明1、同侧臀大肌受到抑制2、同侧胸腰椎的竖脊肌出现肥大,臀大肌的萎缩通常与同侧大腿后肌肥大有关。


93、小腿三头肌缩短时,跟腱会变得更短、更宽。




94、步态过程中踝背屈不足时,足跟触地角度也会不足,为了重心前移增加推进力,人体会产生强大的腰椎前凸角度进行代偿。


95、僵硬的比目鱼肌可能是下背痛的隐藏式病因。


96、下背痛患者一定要松解小腿三头肌筋膜。


97、当足跟与前足处于正常承重时,足跟应为圆形;若足跟呈吊桥形式或方形,说明身体重心往后移,会让足跟承受过大的压力,会导致上行动力链出现问题。如足跟呈现尖点状,说明重心前移,步行过程中前足压力过大。


98、脚趾过长、扁平足、或高弓足的人有很大的倾向会发展成足部变性。


99、脊椎伸肌是否对称,如出现过度肥大不队称时:1、深层肌肉无力时,会代偿浅层肌肉过度激活2、臀肌无力,同侧竖脊肌代偿3、髋屈肌太紧(下交叉综合征)


100、肩胛区域:正常情况下,肩胛骨内侧缘距离脊柱约3寸(7.6cm),若肩胛骨之间出现扁平或空洞则说明菱形肌和中斜方肌受到抑制;若肩胛冈上下缘出现凹陷,则说明肩袖肌出现无力。


101、若肩胛骨内侧缘远离脊柱超过3寸,则说明菱形肌及中斜方肌无力,胸大肌、胸小肌或上斜方肌过度激活。


102、颈部与肩部连线,若这条连线被拉直,则说明上斜方肌过于紧张,会出现歌特式肩(肩部代偿呼吸模式)


103、腹壁若出现凸出或凹陷,说明腹肌无力,下背部缺乏保护。


104、必须将腹部分为上下部分比较,若腹部上半部张力过高,肋廓也较正常位置上抬则表示受测试者出现错误呼吸模式。


105、当髂胫束出现紧张时,大腿远端外侧会出现一条长沟,张力过强的TFL加上无力地臀中肌与髋外展肌,会让髌骨往外上移动。


106、膝关节病理现象常由于本体感觉发生变化导致。


107、正面观某侧乳头过高说明该侧胸大肌出现紧张。


108、视觉位置是让头部位于矢状面的最重要的因素。


109、额头中点、鼻梁、嘴巴中点、下巴中点应该位于一条直线,一旦发生脸部侧弯即表明全身不对称性;脸部侧弯是导致身体侧弯的原因而非结果。


110、理想姿势下,下颌骨与喉咙的夹角因为90度,如大于90度则说明舌骨上肌群出现紧张。


111、单腿站立评估、髋关节屈曲45度、膝关节屈曲90度,睁眼,患者必须保持身体纵向高度不变,晃动不超过2.5公分,保持15s;若过程中出现膝、胫前肌、脚趾出现过度活化,则说明该侧本体感觉出现异常。


112、测试臀大肌是抑制还是真正无力,可通过步态观察来判断,如真正无力可出现伸髋不足,腰椎过度前凸;若是抑制可嘱患者倒走来观察是否无力,若纯属抑制,则倒走模式无受限。


动作模式评估

113、功能性肌力并不需要(全力以赴),反到是肌肉能否有效启动与启动时机才是最重要的


114、评估功能性疾病时,动作模式的分析远比研究疼痛来的可靠,因为疼痛非常主观,动作模式要在姿势评估之后立即进行。


115、Janda确认了六种基本的动作模式,1、伸髋、2、外展髋关节3、屈颈、4、卷腹5、伏地挺身6、外展肩关节


116、测试时,检查人员要把口语提示降到最少;完全不能触碰患者,任何一种触碰都是一种激发;动作执行时速度要慢、缓和,最少重复3次。


117、起始动作所透露的讯息最重要。


118、测试过程中肌肉或肢体只要出现抖动或颤抖即为阳性反应,代表无力或疲乏。


119、伸髋测试:患者俯卧位,双足垂于床缘,让小腿处于旋转中立位,头部维持在中立角度。嘱患者后伸髋关节(保持膝关节伸直);若出现膝关节无法维持伸直状态,则说明大腿后肌过度活化,抑制了臀大肌的收缩。






120、髋前疼痛的病人臀大肌也有延迟活化的现象。


121、髋外展动作模式评估:外展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髋关节上抬和躯干旋转的动作。注意观察ITB紧张导致的髋前移以及腰方肌过度活化导致的髋关节上抬。


122、躯干卷腹测试:躯干向上的动作完成与肩胛骨抬离床面,此时足跟应保持接触床面。


123、检查人员可将手放在足跟下方,用以感觉下压的力道,如出现足跟下压力道在动作完成前消失,则说明髋屈肌过度活化且抑制腹肌收缩。


124、Janda将手置于足跟的目的是观察足跟是否上抬。


125、屈颈测试:目的在于探讨屈肌与协同肌(SCM与前斜角肌)之间的关系。


126、颈屈肌如果出现肌力与肌耐力不足,就会由增加SCM与前斜角肌活动的方式加以代偿。


127、患者卧位,测试过程一开始下巴突出即为阳性反应,当病患休息状态下出现SCM中段要是特别粗大就代表着这些颈屈肌是无力的。


128、动作过程中如果出现颈椎椎体前移,若是有的话即代表深屈肌稳固作用不足。


129、伏地挺身动作(肩胛骨动态测试):伏地挺身最敏感的时机就是从最高点下降过程,运动过程中观察肩胛骨是否出现偏移。


130、肩外展模式测试(肩带协调性测试):任何出现在外展60°之前的肩带上抬动作皆为阳性反应(上斜方肌与肩胛提肌活化),肩周炎的病患也会由提高肩带来启动肩外展动作,如果出现颈部旋转异常,必须考虑肩带肌肉是否出现代偿(肩胛提肌会使颈部往同侧旋转)


131、大概只需要腹壁最大收缩力的10%(甚至更少)即可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132、呼吸模式(本章重点):Lewit老师提出呼吸模式没有先行正常化之前,其它所有的动作模式就不可能正常化。


133、错误的呼吸模式会存在大脑皮质区(持续存在),任何以强调动作模式的复建方法若要获得成功,一定要将矫正错误的呼吸模式融入其中。






134、1、启动呼吸应从腹部开始,而非胸部;2、吸气时下肋部应向外扩张,评估胸廓动作最好是采取坐姿或立姿。3、吸气的最后阶段上胸断扩张,最常见的呼吸模式就是胸廓上提或往头侧移动;或是斜角肌与上斜方肌将肋骨往上拉,用以代偿无力或者受到抑制的横膈肌。


135、原发性错误的呼吸模式:1、吸气时胸廓上抬 2、胸部动作盖过腹部动作 3、正常的下肋骨往外扩张动作极小或没有 4、吸气时出现呼吸不协调或凹腹;吐气时腹部凸出5、在正常呼吸时无法维持(束缚肌群)


136、继发性错误呼吸模式:1、呼吸短浅,腹部或肋廓的动作很小或消失;2、腹部或肋廓出现不队称;3、从腹部、胸部中间到胸部上方的动作顺序(时序)发生变化。4、脸、下巴、颈部摸到张力过高的现象5、经常性的叹气或者打哈欠。


137、中下斜方肌会强化胸椎伸展,但当其无力时会让中段胸椎生理后凸角度有加大的倾向。













转自于:rehab医学部落

要开心的糖哦 发表于 2019-3-10 20:38

请问你懂这方面吗?我也肌肉失衡,导致骨头都错位了,目前需要做康复。方便加个微信吗?我微信是15828482583

康复新人Matt 发表于 2019-3-13 16:30

好东西谢谢分享

渣渣 发表于 2020-2-14 19:36

这个都是干货https://app.kfzls.com/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微μ 发表于 2021-5-11 07:09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肌肉失衡的评估与治疗(收藏)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