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宇 发表于 2014-12-8 20:27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灸疗法(1-2)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灸疗法(1-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脑瘫康复中心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灸疗法(一)一、概述   针灸疗法是针刺法和灸法的总称,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技术,运用特殊的器具,在人体的经络、腧穴上进行治疗疾病的方法。 1.起源针灸医学起源于我国远古时代。《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笺。”这是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素问.异法方宜论篇》记载:“东方之域,天地之所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灸的发明,当是人类知道用火以后。当身体某一部分发生病痛时,受到火的烘烤而感到舒适或缓解,故认识到灸可以用于治疗,继而从各种树枝施灸发展到艾灸。战国时代开始逐渐成书的《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精神、气血等为主要内容,从整体观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要领和防治原则,重点论述了经络、腧穴、针法、灸法等。特别是《灵枢》又称《针经》。两晋时期,撰成《针灸甲乙经》。北宋时期撰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代的《针灸大成》,是对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2.基本理论针灸治疗,就是根据阴阳、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进行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对临床上各种不同症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机、疾病所在部位、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依方施术,或针或灸,或补或泻,或补泻兼施,以通其经脉,行其气血,调和脏腑,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特点A.优点:调整阴阳: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疏通经络:使经络通畅,促使气血的正常运行;扶正祛邪: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祛除邪气,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正胜邪祛则病情缓解。B.缺点:由于针刺皮肤造成的疼痛易带给小儿心理上的恐惧和抵触情绪。二、操作方法1、头针法头针法是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经过医疗实践发展起来的,可发射性的增加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改善皮层缺血缺氧状态,使肢体、肌力和关节功能得以改善或恢复,此方法简便、安全、无副作用,易于家长和患儿接受。因此刺激头皮相应区域,对于整大脑功能能够取得较为明显的效果。A. 选穴定位与主治根据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选取部分治疗线区。顶中线   从百会穴至前顶穴。属督脉经。百会---头部正中线,约当两侧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前顶----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百会前1.5寸。主治: 各种类型瘫痪。顶旁1线承光穴沿经往后针1.5寸。属膀胱经。相当于足运感区。承光---前发际至百会连线中点旁开1.5寸。主治: 对侧下肢瘫痪等。顶颞前斜线   前神聪穴至悬厘穴。贯穿督脉、膀胱经、胆经。相当于运动区。前神聪---百会前1寸;悬厘---鬓角上际,悬颅与曲鬓穴之中点。主治: 上1/5治对侧下肢运动障碍;中2/5治对侧上肢运动障碍;下2/5治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枕上正中线   强间穴至脑户穴。属督脉经。强间---头部正中线,后发际直上5寸;脑户---强间直下1.5寸。主治: 腰脊软或强直。枕下旁线   玉枕穴向下针2寸,属膀胱经。相当于平衡区。玉枕---脑户旁1.3寸。枕外粗隆上缘外侧。主治: 平衡障碍,不自主动作多。其它   运用区---顶骨结节起向下引一3cm长的垂直线,同时引与该线夹角为40°的前后两线各长3cm。主治: 对大运动功能尚可而精细运动功能较差的脑性瘫痪患儿可选用。B. 针具与操作一般选用30号0。5寸的毫针。针体与皮肤之间成10-20度左右角刺入,刺入帽状腱膜下后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不加捻转,静留针2-4小时。C. 注意事项痉挛型和徐动型患儿不宜刺激过强;对囟门和骨缝尚未骨化的婴儿,应避免深刺;留针期间,应注意患儿避免碰撞,以免弯针、断针;应注意针刺深度,避免深刺;起针时速度要快,针孔用干棉球按压数秒钟。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灸疗法(二) 2、体针法体针法是用毫针刺激躯体及四肢的穴位,以达到疏通经络、调整肢体功能的目的。A. 选穴定位与主治上肢大肠经穴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肘,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三焦经穴外关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处,尺骨与桡骨之间支沟在前臂背侧,阳池穴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心包经穴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劳宫掌心横纹中,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主治:上肢上举,外展及前臂旋后障碍,腕部无力,手指屈曲痉孪或伸展不利等。下肢胃经穴脾关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1,居缝匠肌外凹陷处。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胆经穴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7寸,或平身垂手中指尖所到之处。阳陵泉在小腿前外面的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脾经穴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肝经穴太冲在足背部,当第1趾骨间隙之后方凹陷处。膀胱经穴昆仑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肾经穴太溪在足内侧,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下肢痉孪或弛缓无力,膝屈或膝过伸,尖足等。腰背部督脉经穴大椎背上部,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与和第7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神道第5胸椎棘突下。至阳第7胸椎棘突下。筋缩第9胸椎棘突下。中枢第10胸椎棘突下。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每侧17穴,左右共34穴。膀胱经穴肾俞命门旁开1.5寸。 关元俞第5腰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秩边骶管裂孔旁开3寸。主治:腰背痿软或强直。B. 配穴:语言障碍——廉泉、金津、玉液口角流延——地仓智力低下——神门、通里                        颈软——天柱腰软——腰阳关足外翻——太溪足内翻——昆仑                                 耳聋——听会口疮——地仓、劳宫、廉泉、通里、照海 食积——天枢遗尿——中极、三阴交            腹泻——天枢、阴陵泉、上巨虚便秘——天枢、支沟、曲池、内庭、足三里、上巨虚、神厥—灸失眠——四神聪、神门、三阴交、心腧、脾腧、太溪、太冲、内关感冒——风门、列缺、尺泽、迎香、外关、太阳、身柱、阳陵泉咳嗽——肺腧、尺泽、列缺、风门、迎香、太渊、三阴交、肺腧、丰隆、阴陵泉、行间、孔最癫痫——水沟、印堂、太冲、神门、百会、印堂、气海、太冲、足三里 C.针具与操作一般用28或30号1寸、1.5寸、2寸的毫针。督脉经穴与夹脊穴均横刺,即进针角度为15-30°角,然后针身与皮肤平行推到一定深度。静留针15-30分钟;四肢穴直刺0.3-1.5寸,可运针,根据病情选择采用补泻手法,留针10-15分钟。D. 注意事项熟练掌握经络的循行方向,准确定位取穴;痉挛患儿不宜用强刺激,徐动患儿不宜留针;如果出现晕针、滞针、弯针、断针等异常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根据各情况处理。晕针者应即起针,使其平卧,给予热开水口服并软语安慰;滞针者要协助消除紧张情绪,使其肌肉放松,慢慢将针取出;弯针者视其针柄扭转方向,顺着弯曲方向逐渐退出,切忌急拔猛抽以防断针;万一断针,嘱患者不要乱动,保持原来体位,残针尚在体外即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已没入皮下须手术取出。

乖iii 发表于 2021-5-15 13:29

谢谢分享

成美 发表于 2021-5-15 16:20

谢谢~

微μ 发表于 2021-5-16 21:01

谢谢~

blue里 发表于 2021-5-17 16:20

点赞

Forgood 发表于 2021-5-18 01:27

谢谢楼主

青鸾不鸣 发表于 2021-5-18 01:57

谢谢楼主

骆落 发表于 2021-7-11 13:07

谢谢分享

Dlin 发表于 2021-7-16 18:53

点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统医学与脑瘫:针灸疗法(1-2)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