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宇 发表于 2014-12-6 22:01

Vojta运动疗法(二)Vojta治疗手法

Vojta运动疗法(二)Vojta治疗手法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儿科脑瘫康复中心Vojta治疗手法Vojta治疗手法主要包括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大部分,这两种移动运动是系统发生中最基本.最原始的全身移动运动形式,也是一种协调的复合运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基本运动功能,Vojta利用一定的出发姿势,在身体上一定的部位,按照一定的方向给予刺激,诱发出移动运动,这个特定的部位称为诱发带。诱发带有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两种,主诱发带多分布在肢体远端,辅助诱发带多分布在躯干上,治疗时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选择适当的手法,要从A.出发姿势,B.主诱发带,C.辅助诱发带,D.出现反应,E.适应证等方面做起。熟练掌握操作方法,才能得到一定的效果。以下按这个顺序重点介绍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的具体治疗手法。[一]反射性俯爬[简称R—K]反射性俯爬是在患儿俯卧位的姿势下,促进头部回旋上抬、肘支撑、手支撑、膝支撑等机能以及爬行移动的训练手法。要求治疗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1、出发姿势小儿俯卧位,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颜面向一侧回旋30°,头稍前屈,前额抵床,颈部伸展,肩胛部、髋部与床面平行。(1)颜面侧上肢肩关节:外旋上举110-135°。肘关节:屈曲40°。手部:在肩的延长线上,手指半张开。(2)后头侧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位于躯干一侧。肘关节:伸展、前臂稍内旋。手指:呈自然的半伸展状态。(3)颜面侧下肢与后头侧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30°。膝关节:屈曲40°。踝关节:取中间位,足跟在坐骨节的延长线上。主诱发带1、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刺激方向:颜面侧肩胛骨。2、后头侧上肢前臂末梢桡骨远端,腕横纹上二指处;刺激方向:与上肢外展,向前移动相对抗;3、颜面侧下肢股骨内侧髁;刺激方向:股关节方向;4、后头侧下肢跟骨;刺激方向:垂直向下。辅助诱发带1、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或下角;刺激方向:颜面侧肘关节;2、髂前上棘;刺激方向:向上;3、肩峰;刺激方向:上方;4、臀中肌;刺激方向:颜面侧膝关节;5、后头部及后头侧下颌;刺激方向:与头部活动相对抗的方向。基本手技R-K﹙R-K1、R-K2、E-P。﹚R-K11、出发姿势小儿俯卧位,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颜面向一侧回旋30度,头稍前屈,前额抵床,颈部伸展,肩胛部、髋部与床面平行。(1)颜面侧上肢肩关节:外旋上举110-135度;肘关节:屈曲40度;手部:在肩的延长线上,手指半张开。(2)后头侧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为于躯干一侧。肘关节:伸展、前臂稍内旋。手指:呈自然的张开状态。(3)颜面侧下肢与后头侧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30度。膝关节:屈曲40度。踝关节:取中间位,足跟在坐骨结节的延长线上。2、刺激方法: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后头侧下肢跟骨;肩胛骨内侧缘下1/3处。适应症:不会腹爬的患儿均可。R-K1的变法方法一:1、出发姿势 在治疗床上进行,使患儿俯卧床上,两下肢游离在床边。2、刺激方法:后头部;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3、适应症上半身运动障碍明显的患儿(不能抬头)方法二:1、出发姿势在治疗床上进行,使患儿俯卧于床上,两下肢游离在床边,并使颜面侧上肢肘关节保持90度固定屈曲位。2、刺激方法: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后头部;颜面侧肩胛内侧缘下1/3。适应症:上半身运动障碍明显的患儿—不能以肘支撑的患儿。R-K21、出发姿势小儿俯卧位,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颜面向一侧回旋30度,头稍前屈,前额抵床,颈部伸展,肩胛部、髋部与床面平行,颜面侧下肢屈曲于腹下。(1)颜面侧上肢肩关节:外旋上举110-135度;肘关节:屈曲40度;手部:在肩的延长线上,手指半张开。(2)后头侧上肢肩关节:内收、内旋,为于躯干一侧。肘关节:伸展、前臂稍内旋。手指:呈自然的张开状态。(3)颜面侧下肢与后头侧下肢髋关节:外展、外旋30度。膝关节:屈曲40度。踝关节:取中间位,足跟在坐骨结节的延长线上。2、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同R-K1。3、刺激方法: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后头侧下肢跟骨;适应症下半身运动障碍明显的患儿,如骨盆抬高较差、下半身硬直及交互运动不能进行或不完善等。R-K2的变法方法一至方法八的出发姿势同R-K2。方法一:刺激方法后头部;颜面侧肱骨内侧髁。适应症肩胛带和骨盆带抬高较差的患儿。方法二:刺激方法选用颜面侧臀部向颜面侧肘、膝方向压迫刺激。适应症肘、膝支撑较差的患儿。方法三:刺激方法固定颜面侧下肢膝部,向下向后压迫臀部。适应症手支撑较差的患儿。方法四:刺激方法按压臀部和髂前上棘。适应症骨盆带抬高较差的患儿。方法五:刺激方法选用颜面侧下肢髂前上棘和后头侧跟骨。适应症下肢屈曲和骨盆带抬高较差的患儿。方法六:刺激方法选用后头侧下肢跟骨和颜面侧下肢臀大肌。适应症骨盆带抬高较差的患儿。方法七:刺激方法选用颜面侧肱骨内侧髁,颜面侧股骨内侧髁和臀大肌。臀大肌以治疗者肘部压迫之,后头侧下肢以治疗者腿部固定之。适应症反应强烈、较大的患儿。方法八:刺激方法选用颜面侧下肢股骨内侧髁和后头侧下肢跟骨。适应症两下肢交互运动较差的患儿。E-P。E-P。是R-K的一种变法,也称第一肢位。基本手技有两种。第一变法:出发姿势俯卧位,两下肢屈曲于腹下,使臀部位于跟骨上方。头向一侧45度回旋,颜面侧上肢上举,后头侧上肢后伸,两足背离治疗台2厘米。诱发带主诱发带与辅助诱发带均与R-K相同。刺激方向:同R-K。基本手技方法一:刺激方法治疗者在患儿背后,以胸腹部压迫固定患儿后头侧上肢及躯干和臀部,选用后头部和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压迫刺激之。适应症尖足和拇指内收的患儿。方法二:刺激方法治疗者在患儿一侧,选用颜面侧上肢肱骨内侧髁、臀大肌和髂前上棘。适应症骨盆带抬高较差和脊柱伸展差的患儿。 二、反射性翻身(R-U)1、主诱发带颜面侧胸部平7-8   间过乳头划一横线与锁骨中线交点处。辅助诱发带后头侧下颌角或下颌下1/3处;后头侧肩峰。刺激方向:主诱发带先向下、后向背、向头,再向对侧肩峰及腋下。辅助诱发带主要是与主诱发带相反的方向。2、出发姿势患儿取仰卧位,头部取正中位或向一侧回旋30度,颈部充分伸展,头部轻度前曲(可用毛巾稍垫起),使眼睛能看到乳头为宜。颜面侧上肢伸展,后头侧上肢屈曲呈ATNR姿势或两侧上肢呈自由伸展姿势。两侧下肢轻度外展、外旋,髋关节和膝关节呈轻度屈曲状态,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基本手技R-U基本手技包括R-U1、R-U2、R-U3、R-U4。以U1和U2为常见。R-U11、出发姿势出发姿势与R-U相同。刺激方法对年龄小无ATNR姿势者,可采用头正中位以拇指压迫刺激法。常选用的诱发带为肩峰、胸部带。对年龄大有ATNR姿势者,可采用头内旋30度,以小鱼际压迫刺激法。常选用的诱发带为胸部带、后头部。适应症头背屈、肩前曲、腹肌无力、下肢内收交叉、尖足等患儿的治疗。R-U2方法一:出发姿势患儿侧卧位。刺激方法治疗者用下肢压迫固定患儿下侧下肢,上侧上肢置于治疗者腿上,并压迫刺激其内侧髁,治疗者以腹部向前用力靠紧患儿背部并固定上侧上肢,另一诱发带选用下侧上肢肱骨内侧髁,向患儿肩胛带方向压迫刺激。适应症年长的患儿,两下肢内收交叉,脊柱伸展差的患儿。方法二:出发姿势患儿侧卧位,使下侧上肢与躯干呈90度角。刺激方法选用上侧髂前上棘向后压迫刺激,上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向前压迫刺激,形成力偶构成捻转性刺激。适应症抬头较差,由侧卧到俯卧翻身较困难的患儿。R-U3出发姿势患儿侧卧位,使双下肢同时屈曲。刺激方法向上向臀部方向刺激。适应症同R-U2。R-U4、R-U5出发姿势患儿侧卧位。刺激方法选用上侧肩胛骨内侧缘下1/3向前压迫刺激,再选用下侧下肢或上侧下肢股骨内侧髁。注意:1、在治疗时选用2-3种手技。每种手技都要左右各做一次,每次3-5分钟,2-3种手技共需要20-30分钟。年龄小体质虚的患儿可选用2种手技,治疗10-15分钟。一般要求每2.5-3小时做一次,每天要3-4次。以2-3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患儿平均需要治疗3-4个疗程。2、对偏瘫患儿可采用时间差进行治疗,即偏瘫侧刺激的时间要长或多做一次。3、Vojta诱导疗法不仅适用于小儿脑瘫的治疗,也适用于其他脑性运动障碍及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运动障碍的治疗,如脑病及脑血管病后遗症,分娩引起的臂丛神经损伤等,并且效果明显。对斜颈、脊柱侧弯等也有治疗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Vojta运动疗法(二)Vojta治疗手法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