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 发表于 2013-8-4 22:36

麦肯基(Mcenziek)技术

McKenzie疗法是新西兰物理治疗师Rohin McKenzie先生创立的一种应用脊柱力学治疗颈腰疾患的康复方法,由于其治疗技术独具特色,且有较好的疗效,故获得了国际康复医学界人士及临床医师的认可。
    (一)Mckenzie技术中有关治疗的观点
   1.与松动术、手法等治疗技术的区别:松动术、手法等治疗技术所产生的作用包括伤害感受器的神经调节,降低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松解或牵张粘连及最快速使重要的关节活动度增加。这些作用通过体位的调整和反复训练也可获得。
   2.自我治疗与减少依赖:Mckenzie技术中,患者自我形成的治疗力量远比治疗师形成的治疗力量(如按摩、松动术、手法、牵引等)更大。患者形成的治疗力量可以从改变和保持姿势的静态方法获得,也可以从反复运动等训练的动态方法获得。Mckenzie认为这更为重要,更为潜在地提供患者的长期效果,并进而减少了患者依赖,增加了或者的独立性。
   3.加强预防:Mckenzie不仅注重治疗,同时也要求对患者开展预防指导,针对不良姿势、反复屈曲这两个易患因素的加强预防,尤其是在久坐、持续弯腰、提举重物和腰痛复发等场合。
   4.主动的观点:Mckenzie对卧床休息、支撑辅助具、腰围等被动治疗手段持不完全支持的观点。Mckenzie认为卧床休息不宜长期使用,以避免产生继发问题。
   5.对手术的观点:手术以后可继发瘢痕、纤维化和神经根粘连,因此手术失败率高,效果相对较差。为避免手术以后瘢痕造成的功能问题可以在手术后通过伸展—牵张的方法使局部的弹性结构形成可伸展性瘢痕。为预防功能不良的发展,可采用的方法为在手术后每2小时有规律地进行一次全范围的被动直腿抬高活动,降低纤维化的形成和神经根粘连的并发症。
   (二)Mckenzie技术的特征性内容
   1.向心化现象:在进行某个方向的脊柱运动后,脊柱单侧方或单侧肢体远端的脊柱源性的疼痛减轻,疼痛部位向脊柱中线方向移动的现象叫向心化现象。在侧方或远端的疼痛减轻时,脊柱中央部位的疼痛可能暂时加重。
    向心化现象仅出现在移位综合征的病例。反复运动后减轻的程度,症状随之减轻,且出现向心化现象,提示预后良好。
   2.临床综合征:
    (1)姿势综合征:此类患者的疼痛仅因正常组织过久地在运动范围终点受到牵拉造成脊柱软组织力学变形所致。一旦解除静态力学负荷则疼痛迅速停止。
    患者年龄通常在30岁以下,职业多为办公室工作,缺乏体育运动。症状多局限,疼痛常在脊柱中线附近,多为间歇性,不向四肢放射。患者可分别或同时有颈、胸、腰椎各部位的疼痛。体检常无阳性体征存在,检查时唯一的客观表现仅在出现疼痛时患者腰椎处在不良姿势且维持在运动终点。
   (2)功能不良综合征:此类患者的疼痛是由于脊柱受累节段及其邻近软组织结构挛缩,进而产生局部力学变形所致,通常在试图达到活动范围终点时出现疼痛。
    患者年龄多在30岁以上,长期处于不良姿势且缺乏运动。疼痛的产生为渐进性,部位多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总是在运动达到活动范围的终点时发生,而不会再活动过程中出现。除了合并有神经根粘连的情况外,功能不良综合征的疼痛不会出现下肢牵涉痛症状。
    (3)移位综合征:此类患者的疼痛是因椎间隙内在解剖学紊乱和(或)移位刺激外部伤害感受器所造成。
    患者常见于20-55岁,长期存在不良坐姿。疼痛的发作常为突发性,且无明显诱因,甚至可在数小时或1-2天由正常的情况发展至严重的功能障碍。疼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部位可局限于脊柱中线附近,也可放射或牵涉至下肢远端,可同时伴有感觉异常或麻木症状。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明显的运动功能缺失,并可见脊柱后凸变形和侧弯变形。
    (三)移位综合征的分型:移位综合征根据患者距离脊柱最远端的症状的部位和是否出现急性畸形分型,共分7型,其中胸椎仅有前3型。1-6型为后方移位,7型为前方移位。
    1.移位综合症1:
      颈椎移位1:C5~C7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肩胛或肩痛少见,无畸形。
      胸椎移位1:T1~T12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无畸形。
      腰椎移位1:L4~L5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少见,无畸形。
    2.移位综合症2:
      颈椎移位2:C5~C7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肩胛、肩或上肢痛可有可无,颈椎后凸畸形。
      胸椎移位2:T1~T12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胸椎后凸畸形。
      腰椎移位2:L4~L5水平中央或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可有可无,腰椎平坦或后凸畸形。
3.移位综合症3:
      颈椎移位3:C5~C7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或肩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胸椎移位3:T1~T12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可在胸壁范围内出现疼痛。
      腰椎移位3:L4~L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4.移位综合症4:
      颈椎移位4:C5~C7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或肩痛可有可无,急性颈斜畸形。
      腰椎移位4:L4~L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可有可无,腰椎侧弯畸形。
5.移位综合症5:
      颈椎移位5:C5~C7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或肩痛可有可无,上肢症状至肘关节以下,无畸形。
      腰椎移位5:L4~L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可有可无,症状至膝关节以下,无畸形。
6.移位综合症6:
      颈椎移位6:C5~C7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肩胛或肩痛可有可无,上肢症状至肘关节以下,颈椎后凸畸形或急性斜颈畸形。
      腰椎移位6:L4~L5水平单侧或不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可有可无,症状至膝关节以下,腰椎侧弯畸形。
7.移位综合症7:
      颈椎移位7:C5~C6水平对称或不对称性疼痛,颈前或前侧方疼痛可有可无,无畸形。
      腰椎移位7:L4~L5水平对称或不对称性疼痛,臀部或大腿疼痛可有可无,伴脊柱过度前凸畸形。
    (四)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符合Mckenzie诊断、分类的颈、腰痛。
    2.禁忌症:
    (1)原发和继发的肿瘤;
    (2)任何类型的感染;
    (3)活动性炎症疾患,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
    (4)中枢神经疾患,包括马尾神经损伤、脊柱压迫和脊髓炎等;
    (5)严重的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进行性骨软化,Peget's病;
    (6)严重的肌肉骨骼系统损伤,如骨折、脱位和韧带撕裂;
    (7)结构不稳定,如怀孕最后两个月;
    (8)血管异常,如内脏血管疾病,血友病;
    (9)进展性糖尿病;
    (10)症状、体征的加重或外周化;
    (11)严重疼痛、严重挛缩;
    (12)心理疾患。
   (四)治疗原则
   1.姿势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1)姿势矫正:使患者避免产生姿势性疼痛的应力。
   (2)健康教育:使患者认识到姿势与疼痛之间的关系,自觉保持正确的姿势,出现疼痛时知道通过调整姿势来缓解症状。
   2.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1)姿势矫正:排除姿势因素引起的症状。
      (2)有效牵伸的原则:对短缩的组织进行牵伸,牵伸要有一定的力度,否则短缩的组织无法重塑牵长。有效牵伸力度的临床标准是:牵伸是一定要出现瞬间疼痛。有效牵伸还需要一定的频度,每1-2小时1组,每组10次,每天10组。有规律的重复是有效牵伸的重要因素。
   3.移位综合征的治疗原则
      (1)复位:根据移位的方向,选择脊柱反复单一方向的运动,反复运动产生复位力,将移位的髓核复位。后方移位时需要应用伸展方向的力复位,前方移位时需要应用屈曲方向的力复位,后侧方移位时需要应用侧方的力复位。
      (2)复位的维持:在短时间内,避免与复位相反的脊柱运动,是复位得以维持。
      (3)恢复功能:在症状消失后,逐渐尝试与复位方向相反的脊柱运动,使各方向德脊柱运动范围保持正常,且不出现任何症状,防止功能不良综合征的发生。
      (4)预防复发:通过姿势矫正、适度体育锻炼、日常生活活动正确姿势指导来防止复发,教育患者重视复发先兆,在症状初起时进行恰当的自我运动治疗,防止症状加重。
      (5)力的升级:为了保证治疗的安全性,在开始选择治疗方向时,需使用较小的力,一旦出现症状减轻或向心化现象,表明该方向是适合的治疗方向,则在必要时,逐渐增加该运动方向的力。
   (五)治疗方法
1.腰椎疾患的治疗方法
(1)姿势综合症:
坐姿矫正:坐位时,腰椎尽量伸直,使腰椎前凸凹陷,可用圆枕垫于要后:
站姿矫正:站位时,挺胸.松腰(腰椎放松).骨盆轻微后斜;
卧姿矫正:卧硬板床。
(2)功能不良综合症
姿势矫正;同姿势综合症;
牵伸缩短结构:主动.被动伸展运动:主动.被动屈曲运动。
(3)椎间盘后方移位综合症
移位综合症1:姿势矫正同姿势综合症;站立位拉伸运动练习;卧位伸展、屈曲运动训练;预防性措施:避免长时间弯腰和久坐。
移位综合症2:矫正脊柱后凸变形(体位姿势矫正):患者去仰卧位,在其窑部垫枕或利用治疗床凸起进行矫正10-20分钟,直至患者能完全处于平卧位;利用治疗床的角度进行持续被动拉伸矫正;站立拉伸运动;预防性措施:同间盘移位综合症Ⅰ。
移位综合症3:开始治疗同间盘移位综合症Ⅰ;症状无缓解或未出现向心化现象时可采用主动、被动伸展运动、伸展位旋转松动术、伸展位旋转手法、屈曲位旋转法等,疼痛减轻或出现向心化现象时,治疗同移位综合症Ⅰ。
移位综合症4:侧移自我矫正训练;俯卧位伸展矫正训练;维持脊柱前凸矫正训练;站立位伸展矫正训练等。
移位综合症5:卧位屈曲旋转松动术、屈曲旋转手法矫正训练;俯卧位伸展矫正训练等。
移位综合症6:体位姿势和运动治疗能减轻疼痛时,可采用移位综合症4治疗方法,在采用移位综合症3和移位综合症1治疗方法;体位姿势和运动治疗不能减轻疼痛时,可采用床上持续牵引法,若症状再无缓解,则需要手术治疗。
移位综合症7:治疗以屈曲运动为主,包括卧位、坐位、站立位屈曲运动。
   2.颈椎疾患的治疗方法
    (1)姿势综合征的治疗
   坐位姿势矫正治疗:患者取懒散坐位,调整脊柱基底位从臀部位到腰椎位再到颈椎位,头颈部后缩,重复数次,让患者调整至最佳坐位;保持腰椎前凸曲度,保证头颈部矫正姿势,通过头颈部的后缩运动保持矫正姿势。
   站立位姿势矫正治疗:患者取站立位,挺胸,头颈部后缩,骨盆稍向后倾斜。
   卧位姿势矫正治疗:调整卧具及卧位姿势。
    (2)功能不良综合征的治疗
   矫正不良坐位姿势;伸展功能不良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后缩伸展运动及卧位后缩伸展运动;旋转功能不良时,采用颈部后缩与旋转运动,若症状不缓解可采用旋转松动术,由治疗师帮助完成;侧屈功能不良时,可采用颈后缩与侧屈运动,若症状不缓解可采用侧屈松动术,由治疗师帮助完成;屈曲功能不良时,采用坐位下的颈部屈曲运动,若症状不缓解可采用屈曲松动术,由治疗师帮助完成。
   (3)移位综合征的治疗
    移位综合征1:缓解椎间盘移位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后缩伸展运动及卧位后缩伸展运动;保持缓解状态采用头颈部后缩姿势;恢复功能时进行屈曲运动。
    移位综合征2:缓解移位时应用卧位后缩伸展运动进行治疗;维持缓解状态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后缩伸展运动及卧位后缩伸展运动进行练习;恢复功能时进行屈曲运动练习。
    移位综合征3:缓解椎间盘移位及维持缓解状态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后缩伸展运动及卧位后缩伸展运动进行练习;恢复功能时进行屈曲运动练习。
    移位综合征4:缓解移位时应用卧位后缩伸展运动及牵引和旋转运动进行治疗,如症状不缓解可采用颈后缩与侧屈运动进行治疗;维持缓解状态时矫正姿势和保持良好姿位;恢复功能时进行屈曲运动练习。
    移位综合征5:缓解椎间盘移位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后缩伸展运动及卧位后缩伸展运动,如未出现向心化现象可采用侧屈松动术;维持缓解状态时矫正姿势和保持良好姿位;恢复功能时进行屈曲运动练习。
    移位综合征6:缓解椎间盘移位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卧位后缩伸展运动及牵引和旋转运动进行练习,若症状未缓解,可采用颈后缩与侧屈运动及颈后缩和旋转运动进行练习;恢复功能时进行屈曲运动练习。
    移位综合征7:缓解椎间盘移位时采用屈曲运动、屈曲松动术及旋转松动术进行训练;恢复功能时采用颈后缩加压、后缩伸展运动。
(六)预防
    在患者治疗获得成功后,应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预防将来各种上背部和颈部疼痛的发作。所有易患因素中,仅为位置性因素最易调整和安全控制,这是预防的重要内容。患者需要清楚地知道哪些位置会加重疼痛,哪些位置可缓解疼痛。简要的预防措施如下:
    长久坐位时,保持腰椎前凸。头颈部略微的回缩曲度,可用一腰椎卷垫促进这一矫正;定时应用回缩和伸展运动;每隔1小时,从坐位站起,高抬腿,行走数分钟。活动过久弯曲的头颈部。

ladygaga 发表于 2013-8-5 20:03

很实用的技术,谢谢分享

一个人 发表于 2013-8-7 19:44

ladygaga 发表于 2013-8-5 20:03
很实用的技术,谢谢分享

谢谢,一起学习

柯逸 发表于 2021-5-18 15:28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麦肯基(Mcenziek)技术

中国康复治疗师网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