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那些事儿之留置尿管你知多少?
一、留置尿管期间到底需要定时夹管吗?留置尿管早期最主要的工作应是预防膀胱过度储尿和防止泌尿系感染,因此在这期间要注意保持整个引流通路的通畅。但在无泌尿系感染情况下,进行拔管前的膀胱训练或膀胱功能评估时,可适时地进行定时夹闭尿管。
但需注意:①配合规律摄水(包括口服和静脉);②严格把握开放尿管时间,评估患者的膀胱感觉是否正常。
正常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ml,首次膀胱充盈感(首次注意到膀胱充盈时的感觉)为100~250ml,首次排尿感为200~330ml,强烈排尿感(持续存在的排尿感)为350~560ml。如评估患者膀胱感觉正常,可根据尿意感开放尿管,如为异常,则配合规律摄水及时评估膀胱充盈度,建议每次开放尿量不超过400ml为宜,睡眠时持续开放尿道,避免夜间憋尿而引起膀胱过度充盈、充血,从而导致尿路感染或上尿路返流。
二、留置尿管期间应不应该进行膀胱冲洗?
多项研究已证实,人工冲洗膀胱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有增加感染的可能。有研究发现,常规冲洗膀胱可能增加输尿管返流,从而引发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因此,应注意保持引流通道的密闭性,保持尿道口或穿刺口的干燥,不要随意打开引流通路作消毒或引流,保证每日所需摄水量超过2500ml,以达到自我膀胱冲洗。但在出现脓尿、血尿、尿液浑浊或尿液引流不畅时,应在严格的无菌操作下,选择合适的冲洗方法、冲洗液、温度、速度和频率进行密闭式冲洗,没有特殊感染的情况下,不要使用抗生素冲洗。建议留置三腔硅胶导尿管,应用改良式膀胱冲洗方法进行冲洗。
三、导尿管多久更换一次合适呢?
对于需要持续性导尿的患者,是否需要更换导尿管和多久需要更换导尿管没有明确标准。更换频繁容易增加感染的机会及患者的痛苦,并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循证医学建议长时间留置导尿患者以3周~4周更换一次导尿管为适宜,更换导尿管时间不应长于生产商推荐的时限,如出现有症状感染、导管破损、导管结壳或引流不畅等情况均需更换;在使用高剂量广谱非肠道给药的抗菌药物的情况下导管应经常更换;当患者发热,不能排除来源于泌尿道的有症状感染时,应更换导管并进行尿培养等相关检查。但同时考虑到留置的尿管可成为细菌的繁殖和隐匿区,导管内外表面的生物膜或结壳难以冲洗,且抗菌药物也仅能清除粘膜表面粘附的细菌菌落,而通常不能清除导尿管细菌生物膜的因素,我科采取每两周更换1次的方法。长期留置尿管者最好选择硅酮胶材质的导尿管。
若病人病情不需继续留置导尿管时即可将其拔除,恢复自主排尿。
四、拔除尿管后,不能正常排尿怎么办?
在病情不需要且无泌尿系感染的情况下,应尽早拔除导尿管,恢复自主排尿。但临床上由于各种因素,很多患者在拔除尿管后往往不能第一时间恢复正常排尿。
针对膀胱功能障碍分型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尿潴溜:
原则:及时排空膀胱。方法:①诱导排尿:能离床者,步行或轮椅入厕,打开水龙头听流水声或冲洗会阴。卧床者,病情充许应尽量摇高床头,指导全身放松,想象自己在一个安静、宽敞的卫生间,准备排尿,同时,用温热毛巾外敷膀胱区或用温水缓慢冲洗会阴,边冲洗边轻轻按摩患者膀胱膨隆处;②开塞露肛塞诱导排尿(有待临床验证):采用开塞露塞肛,促使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松弛导致排尿。③清洁间歇导尿(CIC):是指在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可使膀胱间歇性充盈与排空,有助于膀胱反射的恢复。在对膀胱功能进行充分评估后,可申请康复科护理会诊,进行清洁间歇导尿。
2.尿失禁/混合型:
原则:排空膀胱,保护皮肤。应定期使用清洁间歇导尿(间导)的方法监测患者的残余尿量,保证残余尿量<80ml,且连续监测3次以上,避免膀胱功能的不稳定性导致反复感染。同时,做好会阴部皮肤的保护措施。若残余尿量>80ml,则应根据残余尿量制定间导计划。在这期间,应教会患者观察尿液性状,并定期进行尿检。总之,在患者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做好积极有效地措施,预防泌尿系感染。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早拔除导尿管,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
(作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 焦莉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