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脑瘫的主动运动训练
一、 婴幼儿脑瘫的特点 。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建立。基本运动功能处于学习建立的初期。很少或从未体验过正常运动发育。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运动模式1、 婴幼儿脑瘫姿势运(1) 未成熟性(2) 为均衡性 . 运动与精神发育 .粗大与精细运动发育.各种功能发育.对外界刺激异常反应.体位与部位(上肢与下肢、仰卧位与俯卧位、左侧与右侧等).肌张力不均衡 (3)异常性.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非对称性.固定的运动模式.抗重力运动困难.分离运动困难.原始反射残存.感觉运动发育落后,运动失调.联合反应和代偿性运动.未遵循姿势运动发育的六大规律 (4)多样性 .锥体系洗损伤.锥体外系损伤呈不自主运动、肌阵挛或强直.小脑损伤呈平衡障碍、共济失调、震颤等 (5)顺应性.不断体会感受异常的姿势运动模式.形成异常感觉神经通路和神经反馈.向异常方向发展、强化固定、加重2、婴幼儿脑瘫处于脑发育快速期 特点分析: —脑的机构与功能的可塑性最强 —各类功能建立与发育存在“关键龄” —相当数量处于正常或异常发育的“岔路口*60%~70%先天性脑损伤,髓鞘化异常与脑白质损伤为主要特点(发生在髓鞘发育的关键时期)“关键龄”期进行早期干预可产生最佳效果,甚至可以实现功能的正常化。3、康复治疗策略:—尽早干预 —感受正常的姿势运动发育(模式) —建立和发展基本的运动功能 —全面发育(生理、心理、社会 二、 目前临床康复治疗特点1、抑制异常发育 ?以抑制手技为主 (1)多采用被动运动训练为主的治疗技术:。关键点控制(Bobath技术的主要手法)。局部牵伸、关节压缩、被动屈伸、局部刺激(体表、本体感受器)等。神经易化技术(Vojta Rood等) (2)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矫正异常姿势、降低肌张力、扩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等。*被动运动训练与主动运动训练的主要区别(图) 三、 康复训练的目标及主动运动训练1、 目标——基本功能(建立与发展) 方法——促通手技为主、抑制手技为辅(1)促进全面发育——生理、心理、社会(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感知、认知、语言、智力(包括多感官刺激、ST、OT、母子操、娱乐{家长参与}等丰富多彩的综合疗法。)、社会、运动、行为等。)(2)基本运动功能的建立(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玩等)-按运动发育的规律-抑制原始反射-促进立直反射及平衡反应-促进抗重力伸展-肌张力和肌力调整等 2、康复训练的重点:(1)头的控制(2)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4)翻身运动(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3、康复训练原则:·以简单手技为原则·按患儿自身运动发育最高能力标准为基础·能主动及诱导就不被动·辅助性手技能减少就不增加·在体位变换、移动、运动、身体负重下 (1)头的控制。是抗重力伸展及保持对称性姿势的关键。受颈、肩、躯干等各部位肌群肌张力影响。与ATNR、STNR、TLR等反射相关。仰卧位、俯卧位、拉起到坐位、坐位、立位头的控制 ..促通头部的抗重力伸展..促通头部向侧方的矫正..促通头部指向正中位的能力..促通头部的回旋..促通头躯干矫正反应..促通躯干头矫正反应 (2)俯卧位姿势运动发育。克服地心引力。由屈曲向伸展发育。抗重力伸展发育。由低爬向高爬的发育。与ATNR、STNR、TLR、手握持反射、侧弯反射相关..促通以体干为轴心的抗重力伸展..促通躯干伸展与屈曲的统合..促通上肢负荷体重..促通肩胛带、头部和体干的运动分离..促通骨盆的控制和髋关节伸展..促通四爬位(膝手位)平衡反应..促通四爬为(膝手位)的移动 (3)仰卧位姿势运动发育 。由屈曲向伸展发育(四期)。从反射活动到随意运动发育。手、口、眼的协调发展。与ATNR、TLR、拥抱反射、手握持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相关..促通仰卧位对称姿势..促通仰卧位躯干伸展与屈曲的统合..促通足部与眼睛的协调性,下肢上举,足部感觉认知能力的提高..促通手、口、眼的协调发育 (4)翻身运动..促通两栖类反应..促通体干回旋..促通翻身运动 (5)坐位姿势运动发育。是仰卧和立位的中间体位。身体在三维空间移动的基础体位(前、后、左、右、回旋等)。抗重力伸展以及相关肌群发育的过程。与ATNR、TLR、拥抱反射、侧弯反射、联合反应相关。立直反应、平衡反应(倾斜反应)的建立..促通从俯卧位向坐位转换..促通坐位躯干稳定与回旋..促通伸腿坐位的平衡..促通侧坐位的发育..促通坐位向后方倾斜时,上肢负荷体重..促通上肢保护伸展反应 (6)立位姿势运动发育(图) 。由反射到随意运动和连续不断发育的特点。肌力、肌张力的调节等..促通各种体位时足部负荷体重的能力..促通足部平衡反应、立位平衡..促通膝立位、单膝立位、膝立位至单腿立位、四爬位至单膝立位等..促通骨盆的对称性及左右两侧的分离运动..练习抓物站起..反复练习卧位→四爬位→立位的姿势变换四、主动运动训练的意义(图) 2、根据运动时所提供的感觉信息特点促进。主动运动时的用力感觉。运动器官各部分发生改变时的感觉。分辨运动器官活动开始与终结时的方位感觉。运动器官提升到一定高度时的重力感觉。身体运动的速度感觉。身体表面接触物体时的触摸感觉。身体和运动器官变化时的各种平衡感觉。来自内脏器官的各种机能感觉3、效果(1)提高运动感觉的清晰度(2)空间、时间知觉的精确性(3)运动思维过程的敏捷性、灵活性(4)情绪的稳定性(5)意志的坚韧性 五、诱导和主动运动训练的重要性 1、学习新的运动机能必须是主动的,只做被动运动难以学到新的运动模式 2、只有主动运动才说明某一项运动机能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回路 3、主动训练对生活的指导意义更大:感受、学习、熟悉、习惯、掌握、应用、指导日常生活。 4、婴幼儿脑瘫主动运动训练必不可少 六、我们的反思 1、是否将运动功能的发育与学习放在了第一位? 2、是否遵循发育、功能及需求规律? 3、是否重视前面发育? 4、是否处理好以下关系? 即时“效果”与长远效果; 局部矫正与整体功能; 被动运动训练与诱导运动和主动运动训练; 强度、数量与生理需求。 5、是否选择和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治疗策略 七、婴幼儿康复训练策略 1、遵循婴幼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1)抑制原始反射 (2)促进立直反射的建立 (3)促进平衡反应的建立 (4)促进不同体位的运动发育(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2、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同时,抑制异常运动模式3、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和运动的能力4、促进左右对称的姿势和运动5、诱发和强化所希望的固定运动模式6、逐渐完成由单个运动向多个运动的协调运动 八、总结1、诱导和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辅以被动运动,进行感觉—运动的正确引导2、以神经发育学技术、感觉运动与感觉整合技术为主3、始终贯穿身心发育、全面康复原则4、实施个体化康复治疗策略5、康复训练丰富多彩
具体的婴幼儿主动运动的方式方法没有讲到啊
小儿脑瘫怎么进行身体训练
近年来,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是不断的上升的,困扰着很多孩子和家长,那么在治疗的期间,患儿家长应该怎么对脑瘫患儿进行身体训练呢?
(1)颈部活动训练:将患儿仰卧,头转向侧方,家长一边逗耍,一边用带色玩具放在他眼前10~20厘米处让他看,移动,以使其追视,也可用响铃来逗引。当患儿头部从侧面转到正中位时,争取保持正中线2秒、5秒、l0秒,这样一点一点延长时间,当患儿完成动作时要及时给予肯定与夸奖。注意向两侧转动的时间要相同。
(2)头部控制训练:头垂直,面保持正中位,对呼吸、摄食功能、视觉、听觉等的发育非常重要,应该力争早期完成。患儿被动地取坐位,后背部紧靠家长的胸腹部,家长一手控制其两手在胸前,一手控制其头保持正中位,以此来保持头的垂直、面正中位。此方法较适合于手足徐动型的脑瘫患儿。
当患儿能完成头的垂直正中位时,让其取坐位;保持肩及上部躯干正常位置,一边使之倒向前方及后方,目的是使患儿头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垂直位。最初自小范围开始,再根据患儿能力逐渐扩展范围。出现反应时要持续进行强化,力求巩固完善。前后方向的反应能完成时,再从侧方来诱发。
(3)颈部肌肉力量训练:进行颈部肌肉力量训练时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
①拉起训练头直立:可把患儿抱起放在父母身上,父母背靠垫躺卧下,双腿屈曲。患儿斜躺在父母腿上,头放在父母膝部,父母用双手将患儿双手拉起时要保持双肘伸直,使头、躯干抬起来坐起,促使抬头立直,锻炼颈部;也可以叫他再仰头贴膝,再反复拉起,训练10次左右,。
②挺胸抬头训练:俯卧位的训练方法是在患儿胸下塞入一个小枕头(最好为坡形枕)或三角垫。患儿两臂伸在枕前时必须伸直,可用手扶助其上臂或肩部,当他头抬起时可以用手按住腰部或以沙袋固定之,逐渐延长其支撑时问。若患儿头能抬起,可同时让他追视有趣玩具。肘关节屈曲时应予以帮助伸直。也可让患儿爬俯在膝上,按着躯干呼唤他或用玩具从上方逗引,使他抬头追视。
③仰卧位训练:让患儿仰卧,头放在枕头上,把玩具放在脚的方向,让他抬起头来看。如果有大球,可令患儿趴在大球上,按住腰部让球向后滚动,患儿则会抬起头部、弯曲腰部挺起胸来。 谢谢~
页:
[1]